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10月~2002年5月,我院为8例冠心病病人实施冠脉搭桥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均治愈出院。本组病人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0~76.5岁,均为冠心病病人,全部有心绞痛及心前区压迫感,其中,有陈旧性心梗4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糖尿病6例,急性心梗支架植入后再狭窄2例。病人做到术后早期活动包括:做好术前卫生宣教,了解病人基本情况,训练有效咳嗽,使病人学会腹式呼吸,肢体活动训练,让病人各个关节伸屈、旋转。做好术后心理护理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拔管后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床上翻身,术后第一天病人离床坐椅;术后第二天病人绕床行走;术后第三天病人在病房内行走。通过以上护理,不仅有利于病人身心早日康复,而且也为病人节省了费用,同时也加快病床使用率及周转率。  相似文献   
2.
利多卡因宫颈阻滞麻醉已广泛应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术,但其镇痛效果差,常需配伍镇痛药物来对抗疼痛的刺激。近年来,芬太尼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用于人工流产,经观察有良好的镇痛效果[1],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与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仍诉术后疼痛感明显。  相似文献   
3.
宫、腹腔镜下微导丝疏通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官腔镜下微导丝疏通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2月-2004年12月,我们对63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提示双侧输卵管阻塞,且至少有一侧近端阻塞的不孕症者,术中先行腹腔镜和宫腔通液检查确诊并治疗相应盆腔病变,继之在腹腔镜和官腔镜监视下对输卵管近端阻塞用微导丝疏通治疗。结果63例中有118条输卵管阻塞(输卵管切除8条),其中59条近端阻塞,45条远端积水或呈盲端,14条近端及远端同时阻塞;手术输卵管疏通治疗后通畅99条。术后1年内宫内妊娠23例,妊娠率36.6%。术后1年未孕25例行HSG检查,发现7例输卵管再次阻塞。结论宫、腹腔镜联合下微导丝疏通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改良静脉输注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需静脉输注加替沙星液6天以上的病人40例,分为A、B两组。采用两种方法交替进行静脉输注直到治疗结束,A组第1天采用传统方法,B组第1天采用针头斜面朝下方法。结果 改良静脉输注方法优于传统方法静脉输液。结论:针头斜面朝下静脉输注方法能明显减轻药物对穿刺部位的疼痛刺激程度,提高病人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S/T+AVAPS治疗模式)和对照组(S/T治疗模式)各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48.15±4.36)mmHg<(55.86±4.74)mmHg]、呼吸频率[(20.39±2.08)次/min<(23.71±2.94)次/min]、心率(HR)水平[(81.18±4.05)次/min<(89.86±5.34)次/min]以及并发症发生率(4.26%<17.02%)相对更低(P<0.05),而血氧分压(PaO2)水平[(98.02±4.84)mmHg>(89.16±4.08)mmHg]、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94.08±4.32)%>(82.67±5.69)%]相对更高(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相比之下,ST+AVAPS治疗模式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诊治流产清宫后宫内占位性病变及异常回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人流或药流不全清宫后,B超提示子宫腔内占位性病变或子宫肌层低回声、血流丰富,提示可能为滋养叶细胞疾病共57例,实行宫腔镜诊治,并统计分析B超、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B超提示宫内占位病变诊断胎盘残留31例、机化组织8例,提示可能为滋养叶细胞疾病17例,提示子宫疤痕处妊娠绒毛1例.宫腔镜下诊断宫内胎盘残留有55例,绒毛肌层浸润1例,绒毛植入子宫峡部剖宫产疤痕处1例,病检示胎盘残留39例,胎盘组织机化7例,胎盘组织伴钙化6例,绒毛植入肌层1例.B超诊断宫内残留及子宫疤痕处绒毛植入准确性100%,诊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准确性(2/17)11.8%.结论对流产清宫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者,应首选宫腔镜诊治,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防范不必要的扩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温化系统对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进行非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持续温化系统,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痰液粘稠度及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稀释程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温化系统能提供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最佳的湿化状态,预防呼吸道湿化不足的并发症等,研究结果明显优于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慧琼  周燕  张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0):2582-2583,2585
目的了解阿坝州2007~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和实验室确诊率,探讨阿坝州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收集的435份麻疹疑似病例早期血清标本,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阿坝州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824例,采集血标本435份,随着麻疹监测工作方案的开展和实施,标本采集逐年提高(2007年37.7%,2009年85.0%)。麻疹抗体阳性236例,实验室确诊率53.6%。全年每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7月为发病高峰。15岁以下年龄组为麻疹的高发年龄组,20~30岁年龄组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共有41例,占总病例数的25.3%;无免疫史的114例,占总病例数的48.9%;免疫史不详81例,占总病例数的27.6%。结论提高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加强室内质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尤其是对免疫空白进行强化免疫,以达到2012年基本消除麻疹的目标。在较大年龄组中开展麻疹疫苗的复种或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