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变化。方法 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模型 (腹主动脉缩窄组 ) ,并设假手术组 (仅游离腹主动脉未缩窄 )作为对照。采用自制复合式电极在兔左心室游离壁同步记录在体心内膜、心肌中层、心外膜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MAP) ,比较两组间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差异。结果 腹主动脉缩窄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游离壁厚度、全心重量及其与体重比率均大于假手术组。缩窄组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复极至 10 0 %的时程 (MAPD1 0 0 ) (内膜 191± 19ms,中层 2 44± 2 4m s,外膜 196± 15 ms)均比假手术组 (内膜 170± 18ms,中层 172± 15 ms,外膜 168± 16m s)延长 ,以中层心肌 MAPD1 0 0 的延长最为明显 ;缩窄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 (65± 10 ms)较对照组 (4± 3 m s)明显增大 (P<0 .0 1)。结论 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 ,可能是肥厚心肌心律失常发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一对照研究,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在我院出院诊断为糖尿病患者632例,以合并脑梗死者86例作为病例组,无合并脑梗死者5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在比较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暴饮暴食、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用药不规则、血糖控制欠佳、TG≥2.6mmol/L,LDL-C≥3.36mmol/L、HDL-C≤0.91mmol/L、缺乏健康教育、无出院随访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在研究过程中,护理配合得当也是十分重要的.结论:为了控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应该提倡戒烟、控制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调控血脂水平,做好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及出院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3.
左室肥厚单个心肌细胞三层跨膜动作电位的不均一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兔左室肥厚心肌内膜下、中层及外膜下单个细胞跨膜动作电位 (AP)的不均一性改变。将实验兔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心肌肥厚模型 ,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腹主动脉而不缩窄。按胶元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兔心室肌细胞 ,其中用剃须刀分离左室游离壁内、中、外三层心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AP。结果 :手术组三层心肌细胞AP复极达 90 %的时程 (APD90 ) (内膜下 :181± 18ms,中层 :2 4 6± 2 1ms,外膜下 :196± 15ms)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 (内膜下 :14 2± 13ms,中层 :182± 15ms,外膜下 :15 8± 16ms,n =13,P <0 .0 1~ 0 .0 5 ) ,且以中层心肌细胞延长比例最大。手术组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 (6 0 %vs 10 % ,n =10 ,P <0 .0 0 1)。结论 :兔左室肥厚三层心肌细胞间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酸合成障碍中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进展.方法 对经HSD3B7基因突变分析明确诊断的1例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并对2000年以来国外报道的51例进行了文献复习.结果 (1)病例为3个月婴儿,自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淤积,血清生化:总胆红素110.7 μmol/L,直接胆红素74.5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24.4 IU/L,血清总胆汁酸0.1μmol/L,给予胆酸片替代治疗后,胆汁淤积减退,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很快好转,基因突变检测明确患儿存在HSD3B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确诊为原发性胆汁酸合成障碍中的最常见类型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2)回顾国外报道的51例患儿的资料,多在新生儿期出现胆汁淤积,不给予及时、针对性治疗部分患儿可进展至严重肝病,需要肝移植;而与临床胆汁淤积不相符的是血清生化特点是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血清胆汁酸浓度低于或在正常范围,初级胆汁酸的替代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好转;其中的31例患儿检测HSD3B7基因存在致病突变.结论 3β-羟基-△5-C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存在新生儿胆汁淤积,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血清胆汁酸浓度低于或在正常范围,及时给予初级胆汁酸替代治疗可明显改善受累患儿肝功能,缓解病情.HSD3B7基因检测能够发现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连续病例进入分析,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6.1岁。血清HIV抗体均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计数正常。2例起病前曾口服糖皮质激素,余6例否认免疫抑制剂服用史及基础疾病史。8例患儿家长均否认鸽子或其他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持续发热,7例有明显的肝脾肿大,4例有黄疸,2例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有皮肤损害,8例均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均>1:640,6例血培养结果示新型隐球菌阳性,4例CSF隐球菌抗原升高,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清IgE均升高,平均3 896.5 KuA·L-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累及胆道,肝内胆管扩张,胸部CT示7例累及肺部。8例起病至确诊2~7周,均接受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其中1例治疗后出现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8例治疗反应良好。8例诱导治疗结束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均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播散性隐球菌病可发生于无HIV感染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肺部受累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本病实验室检查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的淤胆性肝脏疾病,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于1987年被首次报道[1]。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初期表现为新生儿期胆汁淤积,与胆道闭锁及其他新生儿期肝炎鉴别困难,我国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我院2005年底收治了1例明确诊断的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患儿,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病史和体检患儿,男性,53d,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kg。因皮肤黄染1个月余于2005年底就诊,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皮肤黄染,逐渐加深,尿色呈茶色,同时粪便颜色逐渐变淡,入院后观察粪便呈白陶土色。父母为近亲结婚,系表兄妹,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安胎中药对异种皮肤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昆明小鼠为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术后将小鼠分为中药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以中药醇提取物、醋酸地塞米松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记录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和存活情况,于移植后第5天和第10天取移植皮肤行病理切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药组和阳性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较轻,移植皮片平均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益气活血安胎中药对异种异体皮肤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可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延长皮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就诊的120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心理护理组(60例)和常规护理组(60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心理护理组中的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 (HSV)感染病死率高 ,预后差 ,对新生儿有极大危害性。本篇综述主要介绍新生儿HS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特别是母亲HSV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及新生儿HSV感染的患病率、临床表现、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左心室肥厚心肌心外膜下、中层、心内膜下3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膜离子流变化的不均一性。方法: 心肌肥厚组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兔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以作比较。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分离获取兔单个心室肌细胞,其中用植皮刀分离左室游离壁内膜下、中层、外膜下3层心肌。以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单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离子电流。结果: 肥厚组3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90)较对照组3层心肌细胞APD90均分别有明显延长,而以中层心肌细胞APD90延长最为明显(延长比例:中层26.0%±2.7%,外膜14.0%±1.6%,内膜10.0%±1.1%),使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大于对照组。肥厚组各层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密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均以中层细胞下降的幅度最大。肥厚组各层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与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 密度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肥厚组各层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各层变低的幅度无明显差异。 结论:兔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明显增大,Ito及IKs的跨室壁不均一性下降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