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氧微环境对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脑胶质瘤干细胞,特殊培养基筛选;将GSCs分常氧组(21%02)和低氧组(3%02),给予不同的氧浓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低氧组细胞较常氧组生长更好;荧光显微镜下2组细胞的胞核形态完好,无凋亡像;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凋亡率无差异(P>0.05);MTT示:于72 h、96 h及120 h时低氧组较常氧组明显增殖(P<0.05).结论 适度低氧不会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适度低氧微环境对胶质瘤干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 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 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 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 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 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 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 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 3例动脉瘤复发, 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运动强度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是国外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个体认知功能在不同运动情形下有什么变化对现实的运动训练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在比赛中,尤其是在集体性和对抗性的比赛中,运动员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此种情形就对运动员的认知表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运动员能否在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个体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在健康概念的构成、评价、来源、性质、功能和达成等6个维度上存在的可能差异。34名大学三年级学生(男16,女18)和31名大学退休职工(男11,女20)通过填写自编调查问卷参与了本项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健康概念的构成维度、评价维度(排除法)、来源维度(可再生资源、先天获得)、功能维度(长寿)等相关条目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在健康概念的性质维度(生活习惯)、功能维度(家庭责任)等相关条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文章对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S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评估其侧支循环建立与代偿方式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为CS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CSS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明确CSS诊断,进行侧支循环代偿评估。11例CSS患者中,4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5例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对11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进行随访,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11例CSS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病变7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4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分水岭梗死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其中后循环缺血7例,前循环缺血4例。DSA评估侧支循环建立单以一级侧支循环(11例)和二级侧支循环(4例)开放为主。ASITN评分大部分为3~4级。治疗后随访,有2例行CAS的患者出院后出现不同时期卒中样症状,4例行CEA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卒中。CAS和CEA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mR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CSS患者多发生于颈动脉狭窄严重患者,其侧支循环开放良好,以一、二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症状多见。CAS及CEA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可能成为CSS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逐年增高,高血糖致多种代谢紊乱,使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手术难度增大,预后不良.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应激性血糖升高9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我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4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共51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28个(54. 90%),未破裂动脉瘤23(45. 1%)个,均为宽颈动脉瘤。术中使用支架类型包括LVIS、LVIS JR.、Enterprise、LEO支架。所有患者支架完全释放。Ⅰ级栓塞率74. 5%。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5. 90%),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9. 09%)。死亡3例(6. 82%)。术后6月随访结局良好81. 81%(mRS评分0-2分)。结论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对于治疗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改良术中操作、针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抗凝治疗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 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 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腹式呼吸对大学生情绪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和自然呼吸两种不同呼吸方式对普通大学生皮温(TEMP)、皮电(SC)和心率变异性(HRV)等情绪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实验设计,选取3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男14人,女16人,年龄19.6±0.77),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实验组(腹式呼吸组,男6人,女9人)和控制组(自然呼吸组,男8人,女7人);实验分为3个阶段:基线期5分钟、实验期15分钟、恢复期5分钟,共25分钟。分别取第3~5分钟(时长2分钟)、第14.5~19.5分钟(时长5分钟)和第23~25分钟(时长2分钟)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基线期和恢复期采用自然呼吸方法,实验期采用顺腹式呼吸方法;控制组均为自然呼吸。结果:(1)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基线期皮电、皮温、心率变异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期实验组皮电值在接近显著性水平上高于控制组(P=0.05),而皮温和心率变异性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3)恢复期实验组皮电值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P<0.05),而皮肤温度和心率变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腹式呼吸与自然呼吸对大学生情绪生理指标皮温、皮电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