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茂名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收治的185例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8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感染合并心衰组、单纯感染组、单纯心衰组,另选择2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感染合并心衰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单纯感染组、单纯心衰组患者的PC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合并心衰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且单纯感染组、单纯心衰组患者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单纯感染组、单纯心衰组间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组PCT、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Ⅱ级组、Ⅲ级组组间PCT、CRP水平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组PCT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且随着心力衰竭级别增长,PCT检测敏感性呈上升趋势(P<0.05).PCT检测适用于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但PCT的阳性预测值随心衰程度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PCT可有效诊断感染性疾病,感染合并心力衰竭会导致检测数据偏高,因此在对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监护的过程中应当严密观察其心功能状况及PCT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BacT/ALERT 3D微生物全自动检测系统对血标本进行培养检测,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 2008至2011年共收检血培养标本10462份,检出病原菌966株,阳性率为9.2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42株,占53.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3.7%;革兰阳性球菌275株,占33.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占44.4%;真菌112株,占13.6%。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18.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14.7%、肺炎克雷伯菌8.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67.5%和49.1%,MRSA和MRCoNS的检出率分别为53.2%和88.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临床科室分布以ICU、儿科和血液科为主,分别为25.5%、22.2%和12.4%。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恶性实体肿瘤、血液病多见,分别为26.8%、20.6%。结论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对控制医院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MRSA的耐药情况及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2011年临床分离的373株MRSA的耐药情况。结果 2008~2011年每年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43.2%(35/81)、62.8%(81/129)、56.9%(123/216)、58.5%(134/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1年MRSA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啉、亚胺培南均为100.0%;红霉素、克林霉素为92.5%~97.1%;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83.6%~94.3%;庆大霉素为79.1%~88.9%;利福平为45.7%~49.3%;四环素为35.0%~47.0%;复方新诺明为32.1%~42.9%;氯霉素为11.1%~14.3%;呋喃妥因为3.3%~6.0%;奎奴普丁/达福普丁为0;利奈唑胺为0;万古霉素为0,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在4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MRSA。结论对于MRSA感染的治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能用;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暂停临床应用;万古霉素为首选经验用药,其次是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对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本科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诊断为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确诊狭窄率≤50%,给所有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单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单抗组).搜集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残损量评分(NIHSS评分)及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内mRS评分情况、卒中复发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搜集151例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单抗组及双抗组分别为52、99例,排除10例失访患者,最终分别纳入48、93例患者进入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单抗组与双抗组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8.3%、2.1%)、非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是2.1%、1.1%)、病死率(分别为4.1%、2.1%)无明显差异(P>0.0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11.8%)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侧卒中复发组与卒中未复发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6.70±5.16)%、(34.70±9.31)%,斑块面积分别为(86.15±17.15)%、(44.88 ±52.59)%,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不稳定斑块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颈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脑微出血(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随着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发展,CMBs在正常成人及临床多种疾病患者中均有检出,其在脑内的分布部位也因微出血的发病机制不同而各异。CMBs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其起病隐匿且进展缓慢,对其临床意义的认识也存在争议;且微出血病灶数目增多,也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就CMBs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伴发CMBs的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及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化,为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医院的WHONET数据,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对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3801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结果 2007-2011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在15.2%~19.6%,平均16.9%,5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在1.6%~7.9%,平均3.7%,5年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至2.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耐药率在0~8.5%,平均3.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5年间无耐亚胺培南株;非发酵菌在34.9%~41.5%,平均37.5%,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铜绿假单菌在43.0%~~9.1%,平均28.0%,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减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在3.3%~49.0%,平均34.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结论 亚胺培南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极强,对非发酵菌稍差,对铜绿假单胞的抗菌活性优于鲍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麻疹患者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价值及其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麻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并分析期间进行的共58次胸部CT影像表现,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2例麻疹患者,有39例诊断为麻疹肺炎.麻疹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有两侧多发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毛玻璃样病变,部分患者CT影像学伴有小叶中心病变和肺实变,同时可有胸膜渗出等病变,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经治疗后病变吸收和变化比较明显.结论 螺旋CT检查对于麻疹肺炎患者具有诊断价值,对于麻疹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分离的165株IRAB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①鲍曼不动杆菌中IRAB的检出率为42.2%(165/391);IRAB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占67.3%(111/165);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64.8%(107/165)。②IRAB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均大于70%,阿米卡星68.7%,氨苄西林/舒巴坦61.8%头孢哌酮/舒巴坦20.3%;泛耐药率9.2%(36/391)。结论 IRAB耐药性严重,表现为多重耐药以至泛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为首选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强化内科治疗前后早期再灌注变化.方法 15例发生在大脑半球一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强化内科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检查.利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像进行预处理并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90 d的随访,主要结局为基于意向性治疗分析的90 d任何卒中事件.结果 15例患者经强化药物治疗后第7天,NIHSS评分从治疗前的(7.20±2.76)明显减低为(5.47±2.56)(P<0.01);随访第90天患者mRS评分从治疗前(3.93±0.26)减低为(3.00 ±0.66) (P <0.05).所有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ASL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24 h部分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 强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部分缺血部位的脑血流量,提高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1年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383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电话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按照随访的先后事件顺序以7∶3进行分组,建模组268例,验证组115例。根据建模组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分为发生卒中组及未发生卒中组,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组115例患者验证该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高龄(年龄>65岁)、吸烟、饮酒、高血压、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左房内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s-lymphocytes ratio,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CAR)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本研究最终建立的模型为P=e~x/(1+e~x),其中e为自然对数,X=-22.547+0.044×年龄+0.653×吸烟+1.277×饮酒+1.134×饮高血压+0.867×D-二聚体+0.702×低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