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3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篇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颞骨巨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3岁。因右侧太阳穴处刺痛半年入院。体检:右颞部、颞下窝肿胀,有压痛,皮温不高,张口受限Ⅱ°,双侧颞颌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异常,心、肺、腹(-),血常规及生化正常。影像表现:X线片见右侧颞骨圆形局限性骨质密度减低,边缘清,无硬化。CT示右颞骨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死骨、硬化带及骨膜反应,破坏区内见软组织肿块向内伸至颞窝,边界不清,CT值42HU,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76HU,诊断右颞占位性病变(图1)。MRI示右颞部类圆形稍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大小约2.5cm×2.0cm,边缘模糊不清,并向周围组织侵犯,病灶向前外侵犯咬肌…  相似文献   
2.
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Graves病栓塞后的甲状腺组织动态病理变化。方法15例甲状腺动脉150 mm聚乙烯醇(PVA)微粒及平阳霉素栓塞治疗的Graves病患者,于术前、术后7天、3个月、6个月、1年、3年分别行甲状腺穿刺活检,共行44次穿刺活检,其中动脉栓塞术前15例、栓塞术后7天2例、3个月3例、6个月6例、1年5例次、3年13例次。结果栓塞后7天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栓塞后3-6个月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滤泡灶性坏死为主;栓塞后1-3年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和滤泡萎缩,部分散在增生滤泡被纤维间质分隔包裹,难以形成腺小叶结构,滤泡周围血管网减少。结论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甲状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是在栓塞后近期内主要表现为急性缺血坏死,然后表现为持续的慢性炎性破坏、滤泡萎缩、部分滤泡增生被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裹的变化过程。提示微循环栓塞能肯定地破坏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Graves病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家兔急性周围型肺栓塞影像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制作家兔急性肺栓塞(PE)影像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0只实验组家兔随机分成5组,采用明胶海绵栓子经股静脉插管制成急性PE的动物模型。栓塞后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栓塞后2h、24h、3d、7d、14d(A、B、C、D、E组)分批处死家兔,解剖肺动脉并观察栓塞区肺组织病理变化。对照组2只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第7天,14天处死。结果20只实验组家兔1只麻醉意外死亡,19只制备模型后成活,模型制备成功率95%。肺动脉造影显示46支叶及段肺动脉栓塞。肺动脉解剖共发现栓子65个,栓塞动脉50支。A组肺体积肿胀,色深红,镜下观察见肺组织充血。B组、C组、D组、E组中15只家兔肺表面呈苍白色、暗红色、黑色或苍白色区内见黑色坏死区,另外1只仅见肺体积肿大,肺颜色无变化,E组1只第3天左侧发生气胸,肺萎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水肿、淤血、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含气减少,肺泡支架结构破坏,E组2例栓塞区见肺组织机化,栓子周围有血小板血栓和/或混合血栓形成。对照组2只家兔肺部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物制备家兔急性肺栓塞模型,其方法简便、成功率高,为肺栓塞影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CT和MRI是研究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解剖和神经病变的重要方式,软组织肿块在MRI图像上有特征表现,CT则对骨质的改变十分敏感.就舌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正常解剖、影像学检查技术和部分神经病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常成人脑外段视神经的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正常成人视神经-眼平面(NOP)视交叉以外段颅神经的MRI表现,建立正常标准。方法 随机选择正常成人志愿者50例,采用GB1.5T MR/i echo spood plus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及相控阵头线圈,成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SET1WI)和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SET2WI);扫描方位以NOP平面为基准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视神经眼球后神经膨大段直径、眶内段视神经直径、长度,管内段视神经直径及该段视神经起始至同侧视交叉的长度,后者与眶内段视神经长度之和即代表颅外段视神经的长度。结果 NOP平面上,正常人眼球后神经膨大段直径为4.2±0.56mm,眶内段直径为3.1±0.45mm、长度为24.6±2.88mm,管内段视神经直径为3.2±0.49mm,至同侧视交叉的长度为18.7±2.40mm,颅外段视神经的长度为43.3±3.83mm。统计分析,正常成人组内性别和年龄、双侧视神经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NOP平面评价视神经有很大优势,MRI可以很好显示视神经的形态,是研究其解剖和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60岁。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时有异物感,偶尔有饭后恶心.只能进软食.现感进食梗阻、吞咽困难.自觉体重较前减轻: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可.轻度贫血貌.心、肺、腹未见异常,全身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血常规示Hb 66.4g/L。2005年1月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时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脑水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急性组(25只)、慢性组(25只)和对照组(15只),分别诱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行DWI观察异常信号分布情况,测量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处死后进行血氨检测,取与DWI检查对应的大脑层面切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检测AQP-4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组肝细胞坏死及脑水肿明显,慢性组呈肝硬化改变,脑水肿不明显。血氨浓度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6±46)、(158±26)和(148±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325,P〈0.01)。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对照组分别为516±160、727±183和656±181;急性组分别为1766±438、1223±503和1216±446;慢性组分别为700±213、820±263和713±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612、3.422和5.581,P值均〈0.05)。相应区域AQP-4蛋白表达水平(用平均灰度值表示)对照组分别为7379±1617、8104±2093和4851±2178;急性组分别为9580±2616、11057±2334和2949±1735;慢性组分别为12137±2332、11135±3102和7688±292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14、4.602和7.002,P值均〈0.05)。急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有相关性(r=0.756,P〈0.05),慢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无相关关系(r=0.236,P〉0.05)。结论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中血氨增高是导致脑内能量代谢异常、星形胶质细胞内AQP-4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的主要因素;DWI技术发现的信号异常可很好的反映脑水肿、AQP-4蛋白表达异常的范围、程度。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2岁。左上颌第三乳牙松动,拔牙后牙根部喷射状出血,填塞后仍有渗血,去除填塞物又反复出现喷射状出血,“拔牙后出血”入院。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又称非转移性纤维肉瘤、韧带样瘤、我院确诊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发现左下腹持续增长、无痛性包块2月就诊。体检:左下腹可触及18cm×15cm×5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边界欠清无压痛。B超耻骨联合上方探及9.1cm×8.8cm囊性包块,其内可见散在光点,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强。CT盆腔内一巨大囊实性肿块,病灶大小约10.5cm×10cm,边界不清,与膀胱左侧壁、腹直肌、骼腰肌及前列腺广泛粘连,CT值分别为13HU和34HU,增强后灶缘不均匀强化,CT值约…  相似文献   
10.
误诊为肺癌的肺新型隐球菌病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总结被误诊为肺癌的肺新型隐球菌(PC)感染19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1990年4月~2 0 0 2年8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肺真菌病30例,其中19例为PC ,男15例,女4例,年龄31~6 3岁,平均年龄4 7.4岁。病史中均无鸽子及鸟类密切接触史。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1.5年致病,其余病例均无使用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导管和插管及化疗、器官移植及AIDS病史。1.2 临床表现 19例患者症状、体征均不典型,其中12例为体检胸部X线发现肺肿块而就诊。主要症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