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Pentacam测量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各项参数,探讨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方法:诊断为可疑房角关闭并接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3例60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 d行Pentacam检查,观察前房各项参数在激光前后的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容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夹角变宽,从治疗前的(22.26°±5.18°)增加为治疗后的(26.42°±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可以显著增加可疑房角关闭患眼的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可作为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2.
依立替康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2年2月到2006年3月,我们采用依立替康第1、8天给药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7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单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确诊为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屈光状况及眼球轴长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双眼前房深度: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1.4mm,最深眼为2.04mm,平均为1.89mm;周边前房深度均小于1/4CT或完全消失。未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2.45mm,最深眼为3.62mm,平均为2.73mm;周边前房深度均大于1/3CT。双眼房角状态:发病眼全部为窄Ⅳ房角,并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闭合。未发病眼均为窄Ⅰ至宽房角,无粘连闭合。双眼屈光状态:发病眼14只全部为远视,远视度数为 200至 450度;未发病眼中正视3眼,近视11眼,其近视度数为-320至-850度。双眼眼球轴长: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0.8mm,最长的为22.5mm,平均为21.3mm;未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3.4mm,最长31mm,平均为27.1mm。结论 前房浅、房角窄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解剖基础。并非所有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都一定双眼发病,一只眼发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另一只眼若不存在前房浅、房角窄这一发病的解剖基础,则不会发生同样性质的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杜驰  蔡明伟  林芳 《西部医学》2013,(12):1857-1858,1861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时保护骨盆骨髓对血液毒性的影响.方法 40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根据靶区勾画要求勾画临床靶区(CTV)及正常组织,观察组在放疗计划设计时按要求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对照组不予以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放疗前、放疗中每周及放疗结束时复查血常规.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4级血液毒性反应;其4级以下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调强放疗保护骨盆骨髓可以降低患者血液学毒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4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要化疗的患者148例分为两组,在健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健侧上肢无法置管而于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7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分期、年龄、肿瘤所在位置、KPS评分、有无其他合并症、出凝血时间、化疗方案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导管使用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6.1%和94.4%;常见并发症中,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8.4%和25%,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1%和2.77%,导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1.3%和2.8%,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和4.1%,穿刺处渗液发生率分别为2.6%和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使用时间上,实验组平均使用151.247±19.485天、对照组平均使用139.102±29.716天,实验组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若一般情况良好,置入PICC导管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曾珍  杜驰  涂梨 《中国肿瘤》2019,28(6):476-482
摘 要:[目的] 探究活性乳清蛋白对化疗期间荷瘤小鼠的营养状态、免疫调节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建立三阴乳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干预措施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紫杉醇化疗组(Control+紫杉醇组)、添加酪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酪蛋白+紫杉醇组)、添加活性乳清蛋白的紫杉醇化疗组(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观察和测量小鼠体重、肿瘤体积、肿瘤重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期,检测各组小鼠血液及肿瘤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 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下降速度明显缓于酪蛋白+紫杉醇组和Control+紫杉醇组,试验进行第31d 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体重[(20.52±1.10)g],显著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9.03±1.76)g]和Control+紫杉醇组[(18.71±0.8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瘤鼠肿瘤体积变化与其他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较Control+紫杉醇组与酪蛋白+紫杉醇组生存期明显延长。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肿瘤组织中GSH含量[(34.5±18.0)μmol/L]低于酪蛋白+紫杉醇组[(55.3±23.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54.9±11.7)μmol/L]。而血液中,活性乳清蛋白+紫杉醇组血液的GSH含量[(19.1±0.7)μmol/L]高于酪蛋白+紫杉醇组[(13.0±8.8)μmol/L]和Control+紫杉醇组[(15.2±9.7)μmol/L]。但无论是肿瘤组织中还是血液中,各处理组间GSH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乳清蛋白联合化疗减缓小鼠体重下降,改善营养状态,抑制肿瘤增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癌症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对患者的身体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而如何看待和应对癌症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探查癌症患者心理适应状况及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适应状况的干预,以利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远期调节功能变化。方法:对2006/2008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2a,定期检测术眼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分别用主觉近点法、离焦法检测术眼调节功能,并观察评价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结果: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和6mo均可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a远、近视力均下降,与6mo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点法和离焦法检测的调节幅度在术后6mo和1a分别为(1.65±0.88)D,(1.78±0.67)D和(1.24±0.66)D,(1.15±0.6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为(0.92±0.44)D,(0.71±0.37)D,与术后1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病例术后1a约占29%(10/34),术后2a约占47%(16/34)。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调节力,但随着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术后1a以后远近视力及调节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工晶状体的特殊设计及晶状体材料可能与囊膜纤维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治疗老年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6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期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15天静脉滴注,每28 d为一周期,共2周期.对照组30例采用中药艾迪注射液每日40~60 ml连续15 d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26.7%,对照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6.7%,两组比校,有显著性差异(P<0.05).KPS评分治疗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为36.7%,治疗组的KPS评分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毒副反应治疗组血小板下降Ⅱ~Ⅲ度53.3%,白细胞下降Ⅱ~Ⅲ度33.3%,均无Ⅳ度发生;恶心呕吐,Ⅱ~Ⅲ度占23.3%,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副反应轻微.结论 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常用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奈达铂联合替加氟治疗晚期食管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奈达铂(NDP)联合替加氟(TF)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NDP+TF方案,NDP 80mg/m2,静滴,第1天,TF 750/m2,静滴,第1天~5天,每28天为1个周期,2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36例采用DDP+5-Fu方案,DDP 80mg/m2,静滴,第1天,5-Fu 750mg/m2,静滴,第1天~5天,每28天为1周期,2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 全部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NDP+TF方案治疗36例,临床有效率为72.2%,DDP+5-Fu方案治疗36例,临床有效率为47.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7,P<0.05,),恶心、呕吐较对照组明显减轻(χ2=5.675,P<0.05),骨髓抑制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联合替加氟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较DDP联合5-Fu方案佳,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