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65~1984年以来,用民间流传的挑治疗法治疗麦粒肿100余例,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00例中,年龄为15~42岁,其中男性88例,女性22例。治疗方法:在胸背两侧的肝俞穴以上至大椎穴两侧10厘米以内范围,寻找直径一般在1~2毫米的灰色或略红色的阳性丘疹,不易寻找时,可用手在此范围内上下推一推,即可发现阳性点。碘酒消毒,左手紧提局部皮肤,右手用消毒的三棱针,挑刺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浸润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各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作为肿瘤进展依据及鉴别诊断依据的可能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端粒酶TPT单克隆抗体,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RT阳性指数,检测12例正常宫颈,23例CINⅠ,16例CINⅡ,12例CINⅢ,16例浸润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显逐渐增高趋势(P<0.05),两者呈正相关。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各级CIN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1);CINⅢ与浸润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可能成为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CIN各级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患者安××,女,26岁,农村妇女,十九岁初潮,以后未见月经。22岁结婚,婚后,四年乃未见月经,至今已闭经七年。经×医院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未发现异常,诊为“原因不明性闭经”,多次用激素、中药治疗无效。因闭经顽固长久,失去治疗信心,在家人再三催促下于1978年4月3日来我队诊疗。初诊:面色晦暗无华,叹息频繁,胸胁、小腹胀满,不寐多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有紫斑瘀血点、苔黄腻,脉细数。证属气滞血瘀,肝气不舒,冲任不调。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理冲任二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加生大黄9克,急性子12克。服药三剂后,诸症减轻,但经未来潮,原方不动继服三剂,月经仍然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腔内后装放疗后阴道分泌物非厌氧菌分布及常见菌的药敏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宫颈癌Ⅱb及以上的住院患者实施腔内后装放疗3次后患者5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不包括支原体、厌氧菌)和常见菌的药敏测定。结果有42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84%。共检出菌株44株,革兰阴性菌31株(70.45%),其中以大肠埃希菌(18株)与变形杆菌属细菌(4株)为主,分别占58.1%和12.9%;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为主占50%,其次为肠球菌属占33.3%。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中变形杆菌属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优于大肠埃希菌;两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率均高,对其他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除丁胺卡那外)、喹诺酮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前者对呋喃妥因,利福平敏感率也100%,两者对其余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后,改变了阴道菌群,而出现了依次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为常见的阴道内环境状态。因此对此类肿瘤腔内放疗后局部感染病例治疗时,要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使治疗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病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的酶免分析系统IMX,利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MEIA)来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年的Scc-Ag。结果:治疗前Scc-Ag阳性与阴性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cc-Ag阳性患者治疗后阴转率在治疗完成后3个月达高峰。完成治疗后3个月Scc-Ag转阴者1年生存率与阳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治疗前Scc-Ag表达阳性,不能作为预后判断因素。完成治疗后3个月Scc-Ag是否阴转可作为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胡斌 《中原医刊》2001,28(12):7-9
中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放疗效果差 ,复发率高。而复发后的再治疗预后极差 ,国外报道 1年存活率仅 15~ 2 0 % ,且并发症严重。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关键在于首次治疗。本文于 1992年~ 1996年通过对中晚期巨块型宫颈癌 12 0例 ,治疗后及复发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寻找提高生存率的途径。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院共收治中晚期宫颈癌病人共4 31例 ,均以病理证实 ,其中鳞癌 4 2 0例、腺癌 11例 ;患者年龄 2 7~ 81岁 ,平均年龄 5 1岁 ;Ⅱb、Ⅲ、Ⅳ期分别为 138例、2 89例、4例 ;随访时间至少 5年。其中巨块型宫颈癌共 12 0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病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的酶免分析系统IMX,利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MEIA)来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年的Scc—Ag。结果:治疗前Scc—Ag阳性与阴性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cc—Ag阳性患者治疗后阴转率在治疗完成后3个月达高峰。完成治疗后3个月Scc—Ag转阴者1年生存率与阳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治疗前Scc—Ag表达阳性,不能作为预后判断因素。完成治疗后3个月Scc—Ag是否阴转可作为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体外放射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及近远期并发症,以期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方法。方法45例复发性宫颈癌分为常规放疗组(对照组)与三维适形放疗组(观察组)。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近期并发症;随访时观察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治疗后疗效、1年生存率、近远期并发症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能提高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降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宫颈癌放疗后盆腔复发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盆腔复发病例23例为观察组,实施三维适形放疗及同步化疗,盆腔外照射肿瘤总量40~60Gy.并以同期采用盆腔前后野照射及同步化疗的宫颈癌放疗后盆腔复发病例共29例作为对照组,盆腔外照射...  相似文献   
10.
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同步放疗、化疗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Ⅰa期5例,Ⅰb期16例,Ⅱa期13例;术前放疗、化疗13例,术后全部行同步放疗、化疗;单个淋巴结转移26例,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8例。结果淋巴结转移率22.1%(34/154),3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全部行术后同步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82.4%。转移淋巴结直径〈2cm者,5年生存率86.7%;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cm者,5年生存率57.9%;1个淋巴结转移至1级组患者,5年生存率76.6%;转移至2级组患者,5年生存率45.0%。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术后对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同步放疗、化疗,可有效地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