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李盛龙  赵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51-2553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是由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建议作为血细胞分析较理想的抗凝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EDTA可使某些患者甚至健康人的血小板在体外发生聚集,从而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血小板数值假性减低,即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这种现象可引起临床的误诊、漏诊,对患者造成伤害,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对EDTA-PTCP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等相关内容加以综述,以期为阐明EDTA-PTCP的发病机制,明确其诊断和避免误诊的发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今年60岁的老李,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总是乐呵呵的老李,最近却乐不起来了,因为不知为什么屁股上突然长了个小包。这小包倒也没什么影响,不痛不痒,就是坐凳子的时候有些不舒服。这天,老李去社区医院就诊,把自己情况说了说,社区医院的医生简单看了看、摸了摸,说就是个脂肪瘤,直接切了就没问题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社会隔离对小鼠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生后21天昆明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化分为对照组、隔离2周组、隔离4周组、隔离8周组和隔离2周后群居组,每组10只.隔离2周组、隔离4周组和隔离8周组分别于生后21天起,单笼饲养2周、4周和8周,隔离2周后群居组于隔离2周后恢复群居直至成年,对应相同月龄的正常饲养小鼠作为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于干预后进行物体识别实验和物体定位实验测试,来评估其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改变.结果 在物体识别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隔离4周和隔离8周小鼠的辨别指数[分别为(-0.03±0.003),(-0.11±0.02),(-0.21±0.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29±0.03),(0.13±0.07),(0.09±0.03),p<0.05];在物体定位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隔离2周、隔离4周和隔离8周小鼠的辨别指数[分别为(-0.15±0.02),(-0.30±0.02),(-0.32±0.02)],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3±0.02),(0.41 ±0.03),(0.27±0.04),P<0.05].隔离2周后群居组小鼠的辨别指数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鼠隔离2周、4周和8周后,空间和非空间认知功能降低,而隔离2周后恢复的群居生活能够改善小鼠的空间与非空间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结论: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能有效,但仍需高质量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病例资料:男,65岁,突发活动性心悸3天入急诊室。既往无类似病史及特殊病史。查体:BP120/70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率约140bpm,心律不齐,心音有力,无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余无特殊体征。缺乏其它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R1)对骨肉瘤细胞炎症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PTHR1阴性对照组(si-NC组)和PTHR1小干扰RNA组(si-PTHR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i-NC组和si-PTHR1组细胞中PTHR1、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样本构建细胞转染调控模型,分析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arathyroid hormone type 1 receptor,PTHR1)调控骨肉瘤血管生成和增殖的分子机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认的四肢经典型骨肉瘤患者临床样本共50例,构建PTHR1沉默的骨肉瘤细胞模型,分析PTHR1在肿瘤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探索PTHR1表达水平与肿瘤增殖及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体外实验下调PTHR1表达,分析其对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结果:在骨肉瘤患者的临床样本中,PTHR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瘤旁组织,且随着PTHR1表达量显著增高,患者肿瘤体积的增大,远期生存率下降。术后36个月生存率,PTHR1高表达组患者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沉默PTHR1表达可以有效降低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