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肿瘤放射治疗涉及较多内容,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就要从多元化教学机制入手,确保理论联系实践,为传统教学结构升级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肿瘤放射课堂教学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应用知识,并且要结合问题对知识体系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挖掘,保证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本文对肿瘤放射治疗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肿瘤放射治疗教学的创新化教育方法,旨在改善当前肿瘤放射治疗教学实效性差、创新性不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GF-β1/Smad3在辐射所致鼻咽癌细胞CNE-2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NE-2细胞分为6 Gy照射组、TGF-β1+6 Gy照射组以及对照组,免疫荧光方法检测γH2AX焦点形成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及细胞周期分布,MTS法检测细胞生长生长活力,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生长增殖率。 Western blot 检测P-ATM、pCHK1、pCHK2、CDC25A、p-Smad3、Smad3、P15和CDK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照射组及TGF-β1+6 Gy照射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核体积缩小,可见浓染致密的γH2AX表达。 TGF-β1+6 Gy 照射组的γH2AX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与6 Gy照射组明显增加。6 Gy照射组和TGF-β1+6 Gy照射组的G2/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TGF-β1+6 Gy照射组与6 Gy照射组相比,S期明显增加(P<0.05)。 TGF-β1+6 Gy照射组和6 Gy照射组的凋亡及坏死细胞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GF-β1+6 Gy照射组的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明显比6 Gy照射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P<0.05)。对照组、6 Gy照射组和TGF-β1+6 Gy组的CNE-2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0.60、0.03和0.01,与对照组相比,6 Gy照射组和TGF-β1+6 Gy照射组的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6 Gy照射组相比,TGF-β1+6 Gy照射组的细胞形成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GF-β1处理组相对于单独6 Gy照射组,p-ATM、p-CHK1、p-CHK2、P15、p-Smad3、CDC25A及CDK4表达下调,Smad3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TGF-β1可增加照射所致鼻咽癌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增加S期细胞比例以及抑制Smad3磷酸化同时促进ATM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所致疼痛的止痛效果、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34例,患者初始剂量为10 mg口服,q12h,芬太尼组32例,给予25μg/h(4.2 mg,q72h),根据疼痛情况调整剂量,每3个小时记录一次疼痛程度,每24小时评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放射性黏膜炎所致疼痛均有所减轻,在放疗的第5~7周,羟考酮组的止痛效果略优于芬太尼组,第7周(3.59±0.28)vs(4.4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的发生.结论 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均适用于放射性黏膜炎所致疼痛,疗效确切.放射性黏膜炎所致疼痛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如何既利用羟考酮缓释片加快镇痛的剂量调整,又发挥芬太尼透皮贴剂长效稳定、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粤西地区近20年来2507例胃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方法总结分析粤西地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五家医院自1990~2009年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2507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期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段与1990~1994年段相比较,胃癌的收治率增加了147%,平均每年上升7.35%;发病中位年龄从53岁上升至59岁,上升了6岁;男女比例从2.91下降至2.24;发病部位胃窦从42.66%下降至40.13%,胃底贲门从22.39%上升至23.29%,胃角从8.88%上升至10.39%,胃体增加缓慢,而幽门管无明显变化;组织分化高中分化从76.06%下降至64.34%,低未分化从23.94%上升至35.66%;平均住院时间从18.25天降至15.46天,首发至初次确诊的平均时间从41.85个月降至15.78个月;城镇比例从24.44%上升至45.35%,乡村比例从75.56%下降至54.65%。结论近20年来粤西地区胃癌的发病趋势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湛江地区近20年来3677例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方法总结分析湛江地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四家医院1992~2011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3677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2~1996年与2007~2011年比较,乳腺癌的收治率增加了193:4%。发病中位年龄由49岁降至46岁,下降了3岁;〈30年龄组比例由2.31%升至4.86%,30~39岁年龄组由14,81%升至17.95%;而左侧乳腺癌从55.56%降至50.44%(x2=6.04,P〈0.05),乳腺癌的乡村患者比例从26.39%上升至42.22%(X2=46.01,P〈0.01);早期浸润性癌的比例11.42%升至14.45%。结论近20年来湛江地区乳腺癌的发病趋势复杂化。乳腺癌可能有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降低的趋势,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流行病学特征是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广东省湛江地区1996~2000年与2006~2010年两个时期的1290例大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了解湛江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和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2000年与2006~2010年两个时期收治病理确诊的长期在湛江地区居住的大肠癌患者1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6~2000年与2006~2010年比较,大肠癌的男女比例从1.62降至1.46;乡村患者从64.9%上升至71.2%(χ2=5.513,P=0.013);右侧结肠癌从21.1%增至27.4%,而左侧结肠癌与直肠癌分别从24.6%、54.2%降至21.5%、51.1%(χ2=6.491,P=0.039);黏液腺癌病例均较多(23.1%,23.3%)。结论湛江地区大肠癌可能有发病率上升、好发部位右移的趋势,黏液腺癌与肠梗阻较多。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