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量了180例干燥颅骨的总面角、鼻面角和齿槽面角三项角度项目;分析了颅骨在性别和年龄上的颌型差异;探讨了颅骨发育中的某些变化趋势。本文的部分数据同其它文献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HRP 注入猫左侧颈部食管壁后,在两侧面后核,脊上核、背内侧核和同侧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疑核、中间带、疑后核和副神经脊髓核出现 HRP 逆行标记细胞标记细胞在迷走神经背核内的分布具有定位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颈部食管传出神经元的分布具有即弥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本文并对所标记各核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Perthes 病(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1910年 Legg、Calve、Perthes 先后报道以来,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是,至今对其发生原因仍不清楚,本病的股骨头坏死是由缺血所致,这一点已被普遍承认〔~1一~2〕。多年来,学者们对股骨头缺血的原因多考虑的是动脉因素。所以对股骨近端的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量了210对共420侧成人干燥上肢长骨标本,观察了各骨干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 1.肱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均较恒定,420侧中无一例缺如,其中以一孔者居多,占80.56%,距肱骨上端平均距离为15.77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肱骨的中1/3,占90%以上。在横向上分布多集中在内侧面和前内侧面,共占81%以上。肱骨滋养孔的方向均向肘。 2.桡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较肱骨更恒定,一孔者占97.10%,距上端距离平均为8.91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中1/3,占61.80%,上1/3者占36.90%,在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内侧面,共占79.15%。桡骨滋养孔方向全部向肘。 3.尺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也较恒定。一孔者占94.30%,距上端平均距离为9.81厘米,多位于中1/3,占78.02%,位于上1/3者占21.80%,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前内侧面,二者共占76.26%。尺骨滋养孔的方向全部向肘。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不同的性别和年龄,测定了180例干燥颅骨的十一个角度项目。发现颅骨的两项角度值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六项角度值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根据测量结果,本文探讨了颅骨发育过程中的部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成年猫12只,为进一步确定副神经脊髓核的节段性分布,用HRP直接注入猫的副神经干内或浸浴副神经干近侧断端,追踪副神经脊髓核的标记细胞,以确定脊髓核的位置与节段性。实验动物在20%乌拉坦5ml/kg腹腔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切开下颌部的皮肤和肌肉,暴露副神经干。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8只猫,用30%HRP6微升直接注入副神经干内;第二组4只猫用30%HRP10微升浸浴副神经干近侧断端,动物存活三天,用2%多聚甲醛、1.25%戊二醛溶于0.1M磷酸缓冲液(pH7.4),自心脏灌流,冰冻切片40微米,0.05%3~3二氨基联苯胺(DAB)成色反应。结果在12例中有8例(一组6例,二组2例)自第一颈髓至第八颈髓同侧的副神经脊髓核内的细胞和少数小细胞的胞浆,树突和轴突起始部有棕色颗粒,充盈甚满。在暗视野下被标记细胞颗粒,呈黄红色发亮,在黑暗的背地中呈现得非常清楚。在8例阳性结果的颈髓不同平面切片上标记细胞,均以颈髓第三、四节段的数量最多,含棕色颗粒也较多,而颈1和颈8节段被标记的细胞和棕色颗粒则较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健康58只,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五个实验组,用 HRP 逆行标记法研究了大肠各部的初级传入神经来源及节段性分布,其结果如下:1.大肠各部(除直肠外)的传入神经来源有二,即双侧的迷走神经结状节(下神经节)和胸、腰、骶部脊神经节。2.支配各部大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的分布具有规律性:盲肠的位于 T_5一L_5(14个节段),高峰区在 T_12—L_1。升结肠的位于 T_5—L_5和 S_2—_3(6个节段),高峰区在 T_(12)—L_2。横结肠的位于 T_8—L_5和 L_7—S_3(15个节段),高峰区在 T_(13)—L_4。降结肠的位于 T_(12)—L_5,L_7—C_(01)(11个节段),高峰区在 L_(3-4),S_(1-2)。直肠的位于 L_(1-5),S_1—C_(01)(9个节段),高峰区在 L_2和 S_2。各部大肠均受双侧支配,但盲肠、升结肠以右侧占优势,横结肠则两侧标记细胞数无显著差异;降结肠、直肠以左侧占优势。3、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结状节内的标记细胞均以中、小型为主,细胞形态多为椭圆形和园形,在节内呈弥散性分布。4、支配降结肠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经 Lissauer束进入脊髓骶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粗大的外侧束和纤细的内侧束,前者到达脊髓灰质后连合或Ⅴ、Ⅶ层,后者低后角Ⅱ、Ⅲ层。  相似文献   
8.
9.
腹腔动脉的分支类型虽以发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三大分支为主要型式,但其它分支类型也较常见。据国内资料统计将腹腔动脉的分支一般归纳为六型,除此六型以外还有其它少见类型的变异,为积累国人的体质调查资料,本文报导的这种腹腔动脉变异型,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解剖记录如下:我们在解剖尸体中发现一例成年男尸,年令约30岁,腹腔动脉变异。解剖所见1.在膈肌主动脉裂孔下方,腹主动脉前壁无腹腔动脉发出,而在腹腔动脉发出部  相似文献   
10.
下腔静脉的变异,综合国内二十余年之资科,在有M值可查的1136例中,见到14例占1.19±0.33%,其中多数的变异是双下腔静脉,而左下腔静脉的出现率则较低。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一例左下腔静脉,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现报告如下。标本是一具女性老年尸体。下腔静脉在第五腰椎左侧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位于左髂总动脉深面,低于腹主动脉分叉处一厘米.右髂总静脉较左髂总静脉粗。右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1cm;左髂总静脉中段血管外直径0.8cm。由起始处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以后斜过椎体前由主动脉前方转到右侧,共可区分为左段、斜行段、和右段三部。下腔静脉左段在腹主动脉左侧向上,至第三腰椎体上缘,接受左肾静脉。此段长9cm、血管外直径1.8cm。有左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根部。斜行段(肾静脉间段):由第三腰椎体上缘与左肾静脉结合后,斜跨腹主动前方,到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下方,第二腰椎体上缘高度右肾静脉汇入处。长7.5cm、血管外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