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孕妇高效价抗-D遮断D抗原致新生儿Rh定型假阴性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因Rh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并不少见,但因孕妇高效价IgG抗-D封闭新生儿红细胞上的D抗原引起遮断现象,致患儿Rh定型出现假阴性的报道甚少,笔者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As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外周大关节,早期症状不典型。传统诊断以骶髂关节、脊柱等处X光摄片改变为依据,有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笔者对60例As患者进行HLA-B27等项目的实验室检查,旨在探讨As实验室检查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胎母血型不合时母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易造成新生儿溶血病(HDN).一般而言,IgG抗体效价与溶血程度成正比,但也有抗体效价较高而溶血程度较轻者,或抗体效价较低而溶血程度较重者,这可能与IgG亚类(subclasses)有关.IgG亚类包括IgG1、IgG2、IgG3、IgG4 4种,但目前对IgG亚类的检测仍处于试验阶段[1].  相似文献   
4.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72岁,3年前因头晕、心悸、牙龈出血、发热等到当地医院就医,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药物(用药情况不详)及输血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服用康力龙、左旋咪唑、中草药等药物,Hb 50-60g/L.自述大约15年前,吃野兔肉也曾发生顽固性呃逆,在本次住院前的4次输血后均发生顽固性呃逆.近来因贫血病情加重来本院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血型鉴定和配血困难的病例多有报道,但分析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发现MM的报道较少,笔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LA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 (LCT)技术检测HLA抗体 ;计数血小板 ,计算血小板增值 (CCI) ,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 ;对 5例HLA抗体阳性无效输注者采用LCT技术进行交叉配型输注。结果  5 0例长期反复输血患者HLA抗体阳性率 6 6 0 0 % (33 5 0 ) ,33例阳性者中输注无效者 2 8例占 82 35 % ,17例阴性者中无效输注者 4例占 2 3 5 3 % ,两者比较 χ2 =31 46 ,P <0 0 0 1,差异显著 ,HLA抗体与输注无效关系密切 ;血小板配型输注效果良好。结论 反复输血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HLA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采用LCT技术交叉配型选择HLA相合或相容单一供者输注血小板 ,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后血清中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HLA抗体)变化及抗体产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中的HLA抗体,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抗体产生率及抗体产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80例接受主动免疫治疗并再次妊娠的RSA患者中,治疗后再次成功妊娠141例(成功率78.33%),失败39例(21.67%)。其中产生HLA抗体的83例中,妊娠成功者63例,失败者20例,成功率75.90%;未产生HLA抗体的97例中,妊娠成功者78例,失败者19例,成功率为80.41%。两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可使大多数RSA患者再次妊娠成功,并能刺激机体产生HLA抗体,但不能以产生HLA抗体作为评价和预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IgG亚类与血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8月诊断为温抗体型AIHA(排除单纯C3d型)34例免疫复合型(IgG+C3d)和单IgG型的患者。其中原发性26例,继发性8例;男1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7.8(0.5-79)岁。健康对照者30名,男15名,女15名,平均年龄42.8(18-55)岁。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双抗体夹心法),对30例健康对照者、34例AIHA患者及其中的32例患者红细胞放散液进行IgG亚类检测。结合患者血细胞部分参数,分析患者IgG亚类水平与血细胞部分参数的关系。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测,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方法。结果:34例AIHA患者IgG1-4平均值高于30例健康对照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1:t=-4.88,P0.01;IgG2:t=-3.06,P0.01;IgG3:t=-5.39,P0.01;IgG4:t=-3.16,P0.01)。而2组各亚类所占IgG的百分比比较显示,除IgG4外,其余3个亚类所占IgG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IgG1:t=-4.03,P0.01;IgG2:t=7.38, P0.01;IgG3:t=-3.03,P0.01;IgG4:t=1.73,P0.05)。对34例AIHA患者血浆中IgG亚类与部分血细胞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gG1与Hb、RBC、HCT呈正相关(Hb:r=0.358,P0.05;RBC:r=0.426,P0.05;HCT:r=0.363,P0.05),IgG1、IgG2与WBC计数呈负相关(IgG1:r=-0.437,P0.05;IgG2:r=-0.487,P0.01),IgG2与PLT计数呈负相关(r=-0.436,P0.05)。患者血浆和放散液中各亚类所占百分比比较显示,除IgG2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个亚类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IgG1:t=6.528,P 0.01;Ig G2:t=1.544,P0.05;Ig G3:t=-8.488,P0.01;Ig G4:t=-9.434,P0.05)。结论:AIHA与Ig G1和Ig G3相关,IgG亚类检测对研究AIHA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病例简介 产妇,韩某,农民,28岁。第一孕50d左右自然流产,现第二孕,足月产一女婴,产前未做血型抗体检查。女婴出生时阿氏评分1分钟10分,体重3.3kg。生后当日排小便1次,排大便4次,为墨绿色稀便,吃奶约60ml。女婴出生约12h发现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0.
孕妇高效价IgG抗-A(B)治疗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母亲与胎儿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高效价IgG抗 A(B)会造成孕妇早产、死胎、新生儿溶血病 ,严重危害母婴的身体健康。本院近几年对特别高效价IgG抗 A(B)的孕妇分别采用普通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和血浆置换加综合治疗 ,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8名 1992年 1月~ 2 0 0 1年 9月来本院门诊、住院的孕妇 ,年龄 2 4~ 36岁 ,胎次 2~ 9次。分别有早产、死胎症及产后黄疸儿史 ,身体检查无其它疾患 ,自述无输血史。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IgG抗 A(B)效价 10 2 4~ 16 384 ,其中抗 A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