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剂量芬太尼对疼痛激活脑区的影响.方法 选取右利手男性健康志愿者20名,年龄20~4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n=10):芬太尼1.0 μg/kg组(F1组)和芬太尼1.5 μg/kg组(F2组).300 g von Frey纤维丝刺激受试者左足心作为机械性伤害性刺激.静脉注射各组相应剂量芬太尼.于给药前、给药后5、10、15、20 min时给予机械性伤害性刺激,记录VAS评分.1周后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扫描序列包括结构像扫描和功能像扫描,其中功能像扫描包括机械性伤害性刺激P1扫描、不同剂量芬太尼的药物扫描(扫描前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和机械性伤害性刺激P2扫描.P1、P2扫描包括10 s的初始采集信号扫描及静息态(20 s)与刺激态(20 s)交替循环6次扫描.给药扫描包括空白平衡扫描4 min和给药后扫描8 min.记录芬太尼给药前后疼痛激活脑区的改变.结果 F1组(P2-P1)激活的脑区:同侧扣带回;F2组(P2 -P1)激活的脑区:双侧扣带回和对侧岛叶.F2组与F1组功能磁共振成像叠加相比(F2组-F1组)可见同侧扣带回激活.结论 机械性伤害性刺激时芬太尼可促进扣带回和岛叶的活动,且与剂量有关,提示这两个脑区可能是芬太尼发挥镇痛作用的靶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插管型喉罩air-Q和i-gel引导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ir-Q(A组)和i-gel(I组)引导气管插管。记录喉罩置入次数和时间、盲探气管插管次数和时间。若盲探失败,改由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经喉罩引导气道插管。结果 8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喉罩,A组和I组喉罩置入时间分别为(19±5)s和(21±6)s,首次置入成功率分别为82.5%和77.5%。A组盲探气管插管的总时间显著短于I组[(95±28)s比(113±39)s](P0.05),A组盲探气管插管的总成功率显著大于I组(92.5%比72.5%)(P0.05)。所有盲探失败的病例均成功使用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完成经喉罩引导气管插管。结论相比i-gel喉罩,air-Q喉罩盲探气管插管的成功率更高,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正中位左双腔气管导管(DLT)逆时针旋转90°与头右偏位左DLT逆时针旋转180°两种插管方法的左主支气管插管成功率。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拟接受左DLT插管的肺切除术患者648例,随机分为90°组和180°组,每组324例,其中,90°组采用患者头正中位、左DLT支气管套囊越过声门后逆时针旋转90°的传统插管方法进行插管;180°组采用患者头右偏位、左下颌角与胸骨正中对齐左DLT逆时针旋转180°的方法进行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左DLT置入左主支气管的插管成功率以及隆突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648例患者中,男336例,女312例,年龄39.0~75.0岁,平均(54.6±9.0)岁。90°组和180°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0.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180°组第2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90°组(P<0.001)。90°组和180°组插管后隆突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3.8%、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结论 与传统插管方法相比,患者头右偏位、左DLT逆时针旋转180°的插管方法不能提高首次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脑电熵指数监测全麻患者镇痛水平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麻腹部手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为2组(n=13):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规监测行硬膜外置管后,试验组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5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8 min后测定阻滞平面,根据结果试验组硬膜外追加1%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的混合制剂5~10 ml,对照组硬膜外追加生理盐水8 ml.麻醉诱导前确保试验组的感觉阻滞节段超过手术切口范围.连接BIS监测仪和脑电熵指数监测仪监测BIS、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4 μ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 ng/ml)进行全麻诱导,调整异丙酚靶浓度,维持BIS 40~50.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试验组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对照组继续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为2 ng/ml.切皮前3 min每分钟记录BIS、RE、SE、HR、SP、DP、MAP,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值,切皮后2 min内要求外科医师停止包括使用电刀在内的手术操作,每分钟记录上述指标.2 min后开始使用电刀,进行正常手术操作,并继续每分钟记录上述指标直到切皮后6 min,取其平均值.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切皮后1 min时对照组BIS、RE-SE、SP、DP和MAP均升高(P<0.05),试验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3~6 min内2组BIS、RE和RE-SE均升高,对照组BP升高(P<0.05).切皮后1min.对于判断镇痛是否足够的准确性,△SP>△RE-SE>△MAP>△BIS,判断准确性均中等.而在电刀干扰时,只有BP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指标区分不同的分组,△SP>△MAP.结论 BIS、熵指数和BP并不能反映镇痛水平,但BIS、RE-SE和BP都能够在镇痛不足的情况下对伤害性刺激表现出明显升高.对于镇痛不足的判断准确性,△SP>△RE-SE>△BIS,准确性均中等.  相似文献   
5.
6.
权翔  邹亮  叶铁虎 《北京医学》2014,36(1):45-4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双盲分为3组: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1.5μg/ml复合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B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0μg/ml复合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C组靶控输注丙泊酚1.5μg/ml复合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每位志愿者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20min后给予听词刺激。试验完毕后2h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对志愿者进行包含和排除测验,并推算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成绩。记录2次听词刺激时点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结果A组外显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隐记忆成绩显著大于O(P〈0.05)。B组和C组的外显记忆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1.5μg/ml复合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可消除外显记忆,但内隐记忆仍保留。增加丙泊酚或瑞芬太尼的输注剂量均可加强全静脉麻醉的遗忘作用.致使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均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前瞻性观察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2~40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给予咪唑安定,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摇动或轻推无反应,即OAA/S1级,再逐渐降低浓度(每次降低10ng/ml),直到受试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分级,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记录BIS、CSI.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IS与CSI都进行性下降(OAA/S 1级 BSI/CSI:57.7±12.1/56.0±9.8;2级:59.8±12.9/55.7±9.9;3级:68.5±12.8/59.4±13.3;4级:79.1±9.1/69.7±12.3;5级94.4±3.7/83.4±11.9).镇静过程中BIS、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诱导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51(P<0.0001);苏醒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0.53(P<O.0001).BIS与CSI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2(P<0.0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适合靶控输注咪唑安定的镇静监测.  相似文献   
8.
低于麻醉剂量氯胺酮的致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于麻醉量的氯胺酮对健康者的致幻作用.方法 选择13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方式给予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100、200、300 ng/ml,每次达到平衡20min后,对机械痛和13种自觉症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并给受试者浏览图片,停药后1 h测试记忆结果.整个试验过程中监测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氯胺酮的镇痛效果与药物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随其浓度增加,镇痛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受试者的各种幻觉症状逐渐加重,对图片的记忆能力逐渐下降.结论 靶控输注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镇痛时可出现较明显的致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对于健康志愿者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13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24-39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给予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血浆靶浓度分别设定为0,100,200,300ng/ml,每次达到预设靶浓度后稳定10 min,进行机械痛评分,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并记录志愿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镇痛过程中,氯胺酮产生剂量相关的镇痛作用,血浆靶浓度的增加,机械痛评分下降.当浓度达到200 ng/ml时,与不给药时比较机械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镇痛效果与药物浓度呈较好相关性.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靶控输注低于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当剂量达到200 ng/ml时,可出现较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团队策略与工具包"(Team Strategies and Tools to Enhance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Safety,TeamSTEPPS)团队教学课程,可以将团队合作技能与临床实践有机整合,改善医疗服务中的团队表现,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了研究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