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MTI球囊重塑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总结22例26个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均采用新型球囊Hyperglide或Hyperform置于载瘤动脉处,同时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充盈球囊以封闭瘤颈口后将合适的弹簧圈推送进入动脉瘤内,重复进行充盈球囊和填塞过程,直至动脉瘤致密填塞。结果19例23个动脉瘤成功填塞;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血管迂曲致球囊不能到位而改用其他技术栓塞;另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球囊选择不当,瘤颈封堵不完全,导致部分弹簧圈移位进入载瘤动脉;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病人死亡。结论新型球囊重塑技术有助于达到宽颈动脉瘤致密、有效的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诊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并发症的有效性、效应点及新思路。方法回顾2005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8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248例,围术期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以中风及阴阳类证论治,240例接受中医治疗,48例未予中医治疗。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院时GOS相关因素,比较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采取中医治疗影响预后良好(P=0.032),中医治疗组明显减少肺部感染(P=0.018)及消化道出血(P=0.013)并发症。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1例早期急性肺损伤患者,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S/T通气模式,呼吸机参数设置为EPAP3-8cmH2O,IPAP不超过18 cmH2O,潮气量6~8ml/kg,连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采取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并记录。结果:26例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逐渐试脱机成功;5例改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早期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acute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ANPE)的发病因素及诊疗要点。方法病例组为12例动脉瘤性SAH合并ANPE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例动脉瘤性SAH未合并ANPE患者,回顾病例组的治疗过程,并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液体量、术中液体量/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手术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短,术中液体量及液体量/手术持续时间明显大于未合并ANPE患者(P<0.05)。病例组呼吸机辅助呼吸6~14 d,留置气管插管时间9~20 d,均未行气管切开术,痊愈出院,未遗留呼吸、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急诊行动脉瘤栓塞的患者,尤其要注重术中液体量及术中补液速度的管理,治疗方面需同时兼顾中枢原发因素和肺水肿。  相似文献   
8.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再次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38处),其中择期手术32例,急诊手术4例.38处狭窄中22处位于后循环,16处位于前循环.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BAVM)行血管内栓塞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现有病例证据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获取2010年以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总计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93例,其中血管内栓塞组267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2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栓塞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组治疗BAVM完全闭塞率的比值比(OR=0.30,95%CI:0.15~0.6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OR=1.20,95%CI:0.63~2.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治疗后病死率(OR=1.32,95%CI:0.51~3.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结论血管内栓塞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BAVM的起始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较血管内栓塞治疗后闭塞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低,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多以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和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主,但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极为少见,容易误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导致误诊误治,增加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