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9例患者年龄26~47岁,中位年龄36岁,均为卵巢单发多房囊实性肿块,左侧3例,右侧6例,呈不规则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直径5.0~13.5cm,平均8.4cm;CT平扫2例患者均可见高密度囊腔,CT值55-90Hu;9例患者MRI平扫T2WI和脂肪抑制T2WI肿块各囊腔信号多样,均可见极低信号灶为其特征表现;增强扫描肿块囊壁和分隔强化,分隔厚薄不均,实性成分呈甲状腺样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未见强化。1例伴左侧卵巢成熟型畸胎瘤,1例伴肿瘤蒂扭转。术前考虑为卵巢囊肿1例,巧克力囊肿1例,卵巢囊腺瘤1例。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即附件区边界清晰、体积较大,CT病灶内含高密度囊腔,MRIT2WI序列见极低信号病灶的多房囊实性肿块。误诊主要原因是对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胆管结石的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4例肝门部胆管癌,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61岁,男34例,女20例,以MRI或CT上有无合并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合并胆管结石11例(A组),无胆管结石43例(B组)。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两组肿瘤大体分型、Bismuth-Corlette分型、肝叶萎缩及手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5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大体分型:A组浸润型3例(27.3%)、肿块型5例(45.4%)、息肉型3例(27.3%);B组浸润型32例(74.4%)、肿块型8例(18.6%)、息肉型3例(7.0%),两组肿瘤大体分型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ismuth-Corlette分型:A组I型2例(18.2%)、II型1例(9.1%)、IIIa型4例(36.3%)、IIIb型2例(18.2%)、IV型2例(18.2%);B组I型3例(7.0%)、II型14例(32.6%)、IIIa型6例(14.0%)、IIIb型10例(23.2%)、IV型10例(23.2%),两组Bismuth-Corlette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A组2例(18.2%),B组8例(18.6%);肝叶萎缩:A组4例(36.3%),B组15例(34.9%),两组术后复发及肝叶萎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胆管结石更多表现为肿块型和息肉型,肝门部胆管癌有无合并胆管结石在Bismuth-Corlette分型、肝叶萎缩及手术后复发情况上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结果15例骨梗死患者共发现29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两个及以上病灶9例,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为其好发部位,22个病灶呈典型“地图样”改变,即MRI平扫T1WI病灶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同边线明显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1WI呈混杂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在骨梗死早期即可出现异常信号改变,“地图样”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MRI可作为骨梗死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80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各选40只分别行可吸收消旋聚乳酸(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和克氏针内固定,同时在以上两组随机各选20只分别在骨折端局部注射bFGF0.1μg。于术后2、4、8、12周时分别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克氏针组中bFGF组和非bFGF组4周时骨折线模糊例数和8周时骨折线消失例数有显著不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组中bFGF组和非bFGF组2周时骨折线模糊例数有显著不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条件比较,bFGF组骨痂质量和数量明显优于非bFGF组。结论:bFGF能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的胸腹部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为LAM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结果 8 例胸部CT均有异常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3 例并肺大泡形成;1 例出现气胸;3 例出现胸腔积液.8 例均行腹部CT检查,4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 例,其中1 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盆腹腔积液,1 例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LAM 胸腹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的大小在0.2~2.0 cm的囊腔影,伴或不伴腹部错构瘤、淋巴管肌瘤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客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克氏针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80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锄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各选40只分别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和克氏针内固定。于术后2,4,8,12周时分别摄取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2,4,8,12周时,内骨痂出现例数克氏针组分别为0,12,38,40只,可吸收髓内钉组分别为0,35,40,40只,两组差异有显著性(72=9.17,P〈0.05)。术后4,8,12周时,骨折线消失例数克氏针组分别为0,18,40只,可吸收髓内钉组分别为1,40,40只,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3.14,P〈0.01)。结论 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治疗骨折较克氏针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以术后4周时内骨痂的出现和术后8周时骨折线消失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外伤性幕上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根据CT检查血肿体积小于40 mL的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急性幕上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发病6小时内行磁共振常规系列、DWI和PWI检查,观察血肿周围微循环变化,存在缺血半暗带者行手术治疗,其余行保守治疗。对照组:行保守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半年后复查磁共振常规系列,观察脑组织情况。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2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行手术治疗,其余18例行保守治疗;治疗后复查磁共振共发现局部后遗病灶6例。对照组保守治疗后复查磁共振发现局部后遗病灶21例。两组经过χ2检验,χ2=13.09,P<0.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磁共振PWI和DWI能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为急性幕上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患者是否需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精确的判断标准,较传统的手术指征更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