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卒中三级预防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健康知识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成立脑卒中三级预防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设计健康教育方案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对脑卒中高危患者实施一级预防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发病患者实施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三级预防健康教育。结果实施脑卒中三级预防健康教育后,提高了脑卒中高危患者及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率(P0.01),同时改善了患者的行为依从性(P0.01)。结论脑卒中三级预防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增强行为依从性,达到了患者主动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预防脑卒中的发病、致残、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常进红  钟代曲  周俊英  曾昌琴 《重庆医药》2009,38(14):1837-1837
脑血管介入检查治疗是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内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为了方便患者的护理,杜绝观察记录不具体的现象发生,本科室设计了脑血管介入术前术后护理记录单,并于2006年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脑血管介入术前术后护理记录单。经过3年526例脑血管介入患者临床应用,得到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认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介入检查治疗是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内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1].为了方便患者的护理,杜绝观察记录不具体的现象发生,本科室设计了脑血管介入术前术后护理记录单,并于2006年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脑血管介入术前术后护理记录单.经过3年526例脑血管介入患者临床应用,得到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认可,报道如下.表格制作:脑血管介入术前术后护理记录单的结构与内容见(图1、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脑卒中网络化管理平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网络化远程管理的效果。方法 针对脑卒中患者管理需求设计并开发专用软件,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远程管理。将纳入研究的脑卒中患者按病区分组,实验组98例给予网络化管理、对照组96例给予常规随访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医护管理团队成功应用脑卒中网络化管理平台对98例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远程管理;实验组血压、血糖、血脂、运动、吸烟、饮酒6项高危因素管控指标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染、皮肤损伤、意外伤害等护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护理问题正确处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0项反映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远程管理,提高了患者卒中高危因素管控达标率,降低了卒中相关护理并发症,提高了陪护人员正确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对慢性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2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佐匹克隆组及奥氮平组,治疗8周,做好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护理工作.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3组患者从治疗的第2周开始产生疗效,奥氮平联合佐匹克隆组从治疗第4周开始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佐匹克隆或奥氮平组.结论 联合应用奥氮平与佐匹克隆能显著提高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而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达到疗效的重要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从而提高神经内科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分析神经内科护士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制定培训方案,对神经内科87名护士进行预见性护理意识培养、专科知识学习、专科护理流程学习、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及临床实践指导后,实施统一的专科理论、操作及预见性护理能力综合考核,比较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培训后护士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实施前后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为期10个月的培训,87名护士专科理论、操作及预见性护理能力综合评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57.2±3.8)分比(70.2±10.3)分,(92.2±15.6)分比(80.8±8.4)分,(90.8±4.6)分比(67.1±5.6)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50,15.65,58.57;P〈0.01)。实施预见性护理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从2.13%降至0.81%,并发症发生率从2.49%降至0.93%,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2,0.006;P〈0.01)。结论针对神经内科专科护理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对护士进行系统性培训,能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预见性护理能力,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急性脑血管病所导致患者功能缺失的突发性,使患者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向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要的知识、技术等,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状态下人体机能改变及其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方法 对44名现役健康男性战士进行睡眠剥夺,分别于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后24 h、睡眠剥夺后48 h及恢复睡眠后24 h对生命体征、战士心理状态、队列训练及81-1自动步枪拆装枪操作、血液中皮质醇、5-羟色胺、炎性因子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经过24 h睡眠恢复后,状态焦虑得分恢复到睡眠剥夺前水平,而特质焦虑得分较睡眠剥夺前减低;血浆皮质醇浓度出现明显升高;战士工作效率提高,与睡眠剥夺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战士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剥夺可导致战士出现焦虑症状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战斗执行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麻醉睡眠平衡术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管理方法.方法 对2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脑电涨落(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ET)测量仪及里兹睡眠评估问卷(the 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对其睡眠情况进行评分以评价治疗效果,并采取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患者安全.结果 与正常期望值相比,治疗前患者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增强(P<0.01),抑制性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P<0.05),兴奋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平衡得到有效恢复.治疗后LSEQ得分增加100分以上者22例,有效率为91.7%;LSEQ评分在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警觉行为和总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安全、有效,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是治疗成功、防止意外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醉睡眠平衡术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管理方法。方法对2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脑电涨落(encephalofluctuograph technology,ET)测量仪及里兹睡眠评估问卷(the 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对其睡眠情况进行评分以评价治疗效果,并采取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患者安全。结果与正常期望值相比,治疗前患者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增强(P<0.01),抑制性神经递质活动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兴奋性神经递质活动较治疗前明显减弱(P<0.05),兴奋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平衡得到有效恢复。治疗后LSEQ得分增加100分以上者22例,有效率为91.7%;LSEQ评分在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警觉行为和总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麻醉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失眠症安全、有效,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是治疗成功、防止意外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