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突变与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6例原发性高血压及28例正常血压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AGT基因位点突变,同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以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乘积倒数的对数值(ISI),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S-AUC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结果 (1)ACE基因多态性在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组无显著性差异,而AGT T235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0.43 vs 0.32, P<0.05).(2)无论是高血压还是正常血压者ACE基因DD型者的ISI均明显低于ID和II型,IS-AUC显著高于ID和II型[ISI-4.31±0.20 vs -3.63±0.22 和-3.27±0.24, P<0.01; IS(AUC)211.1±56.8 vs 135.7±54.7、126.8±51.7 mu*L-1, P<0.01],而AGT基因T235,T174基因突变与胰岛素抵抗无关(P>0.05).结论 ACE基因DD型而非AGT基因可能参与高血压病人及正常血压者胰岛素抵抗的基因调节,这可能是ACE基因DD型易发生心血管危险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脂肪酸粘附蛋白2基因(FABP2)变异的关系.方法 50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人禁食10~12小时后,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以甘油三酯(TG)8小时曲线下面积(TG-AUC)和TG峰反应(TGPR)作为标准脂肪负荷后TG反应水平的指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FABP2基因54密码子HhaI酶切位点限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EH组TG-AUC,TGP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AUC 20.02±6.25比9.61±2.27 mmol/L,P<0.05;TGPR 4.15±2.82比2.05±1.31 mmol/L,P<0.01).(2) EH组FABP2基因54密码子Thr型(Thr54)基因频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0.28比0.25, P>0.05).(3)EH组中Thr纯合型(Thr 54/Thr 54)和Thr杂合型(Ala 54 /Thr 54)患者TG-AUC、TGPR显著高于野生型(Ala 54 /Ala 54)者,纯合型患者TG-AUC、TGPR显著高于杂合型(TG-AUC28.2±6.11、21.9±6.16比13.9±6.07 mmol/L,P<0.05;TGPR 7.56±2.67、4.20±1.62比2.34±1.47 mmol/L,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餐后TG代谢障碍和消除延迟,FABP2基因54密码子Thr改变是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测定150例急性脑血管病(其中脑出血51例.多发性脑梗塞56例,腔隙性梗塞43例),冠心病42例和高血压63例患者血清脂蛋白(a)及其血脂(AplA1、B、HDLc、TC和TG)含量。结果表明:多发性脑梗塞、脑出血和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其变化与其他血脂成分无相关性,支持Lp(a)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梗塞和高血压Lp(a)升高不明显,脑出血患者血清ApoB和TC水平明显低于多发性脑梗塞(P<0.01)。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发现餐后阶段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时期 ,餐后高甘油三酯 (TG)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比空腹TG更密切[1] 。我们旨在研究肥胖患者在急性糖负荷、急性脂负荷后血糖、胰岛素、TG的动态变化 ,探讨肥胖患者是否存在餐后TG代谢异常 ,以及胰岛素抵抗在餐后TG代谢异常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 :肥胖组 :36例 ,男 15例 ,女 2 1例 ,体重指数 >2 5kg/m2 ,年龄 32~ 6 6岁。对照组 :30例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 30~ 6 4岁 ,为同期门诊体检者。以上研究对象空腹血清胆固醇 (TC)水平 <5 7mmol/L ,TG <2 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0 …  相似文献   
5.
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中特别要考虑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 (diabetichypertension ,DHT)患者发生心血管病 (CVD)的流行率增高 ,是非糖尿病的男性高血压患者的 2倍 ,女性的 3倍 ,高血压也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据对 3648名 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 4~ 6a研究表明 :DHT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比无高血压者增高 4倍 ,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50 %以上 ,DHT患者的平均血压增高 14mmHg ,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 2 0 0 %以上 ,据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 ,n =34 7978例 (其中DHTn =5163例 )的研究 ,12a随访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的概念、分级及其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高血压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所产生的侧压称为血压。人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两种 ,因此血压也有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之分。静脉血压因为数值很低 ,用血压计是测不出来的 ,我们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通常是用血压计在上臂的肱动脉上测得数值来表  相似文献   
7.
1 肝素类药物的基本特性 1.1 肝素的化学性质肝素是天然氨基葡聚糖,由肥大细胞产生。药用的肝素由猪或牛的黏膜中提取。肝素由糖醛酸链和葡糖胺链交替组成, 含多少不等的硫酸根,相对分子质量5 ku~35 ku。现在使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42例冠心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心电图次极量活动平板试验、潘生丁试验和潘生丁食管心房调搏复合试验对照。发现后者对冠心病的检出率较前二者高,其特异性为100%,试验方法简便安全,对无创性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0例Ⅰ-Ⅱ级高血压病人,入院后停药2周,服氯沙坦50mg,qd,疗程12周,1个月后血压若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可加大剂量到100mg,qd,治疗前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以二次给药间距终末时血压下降数除以给药间距中最大血压下降数值作为药物降压的谷/峰比(T∶P),以夜间血压均值与白昼血压均值比较时下降10%或大于10mmHg者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型者"。 结果 发现(1)氯沙坦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人的24小时平均血压(mmHg)(SBP134±14比113±8,DBP89±12比71±5,P<0.01);有效率为85.0%.(2)氯沙坦降压的SBP和DBPTP比率分别为78.6%(48%~93.9%)和76.2%(46.4%~89.6%).SBP,DBP和MBP的平滑曲线指数分别是1.23±0.32,1.36±0.41和1.32±0.38.(3)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120/8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明显降低夜间血压(mmHg)(SBP142.6±8.8降至116.3±11.4,DBP89.2±9.6降至74.3±6.8,P<0.01),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氯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SBP120.3±3.7比116.3±6.8;DBP78.2±6.1比74.3±7.2,P>0.05).(3)24小时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SBP,DBP明显相关,r分别为0.803和0.797,P<0.01. 结论 氯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其主要优点是24小时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夜间无过度降压的危险,晨间血压上升受到明显抑制,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脂餐后甘油三酯(TG)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38例EH患者和20例健康人禁食10~12h后,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超声、以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随后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以TG8h曲线下面积(TG-AUC)和TG峰反应(TGPR)作为标准脂肪负荷后TG反应水平的指标.结果(1)EH组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10.36±3.43)%比(15.48±4.36)%P<0.05];(2)EH组餐后TG水平的TGPR[(4.68±1.74)mmol/L比(1.84±0.67)mmol/L]及TG-AUC[(23.59±6.48)mmol/L比(9.49±3.47)mmol/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O.05);(3)EH合并餐后TG代谢障碍组(n=26)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较EH餐后TG代谢正常组(n=12)有明显降低[(10.98±1.32)%比(13.14±1.09)%,P<0.05].结论68.4%的EH患者伴有脂餐后TG代谢障碍和消除延迟,餐后TG代谢异常会加重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