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绵窦内侧壁即为垂体囊的外侧部,通常外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内凸和垂体组织向侧方扩展。垂体囊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之间的部分称为海绵窦内侧间隙,解剖学研究发现约有1/3的人群不存在此间隙。上述特点对于预测垂体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此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经下颌下咽后入路处理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带颈头颅标本模拟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同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测量。结果:该入路浅层的重要结构均位于各自的筋膜层中,以这些结构为解剖学标志可鉴别各层并引导手术进行。咽结节是显露的上限,限制骨窗侧方显露范围的各重要结构的内缘距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寰枢外侧关节,左(7.78±1.03)mm,右(7.81±1.01)mm;寰枕关节,左(9.27±1.86)mm,右(9.22±1.69)mm;舌下神经管内口,左(12.76±2.77)mm,右(12.81±2.53)mm及椎动脉C2水平,左(18.36±2.27)mm,右(18.47±2.14)mm;C1水平左(25.35±2.31)mm,右(25.18±2.33)mm;穿硬膜处,左(12.69±2.42)mm,右(12.72±2.39)mm。结论:(1)经下颌下咽后入路解剖上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浅层,深层和骨、韧带及硬膜层。(2)掌握每个层次的解剖特点及操作要点,有助于安全充分的显露和处理咽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ctor,VEGF)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vEGF抗体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观察其抑瘤作用;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押瘤率可达82.8%(P<0.01)。经VEGF抗体治疗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vEGF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76例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症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发病机理与手术方法等。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分别行枕下减压(A),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B),四室闩部疏通术(C),按Tator标准进行评定,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后的效果。结果:76例均有效,其中9例I期手术行A后效果不明显,又II期手术行B后仅1例症状无改善;52例同时行A+B后,仅2例症状无改善;15例同时行A+B+C后效果均为优。结论:仅行A后难以奏效,A+B+C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治疗(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髓内室管膜瘤虽然较为少见,但仍是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1].我们在临床中常常可以见到髓内室管膜瘤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没有改进,甚至恶化.为了阐明髓内室管膜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和与手术疗效有关的预后因素.本文回顾研究了1996年1月~1999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23例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性脑膜炎并非罕见,但由于其属跨学科疾病,以致常被误诊,误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尤为多见。我院误诊一例,现予报道。病历摘要女,25岁。因颅内压增高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在产后出现头痛,以双颞部及前额部为甚,伴有低热,曾按感冒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8.
1997~2003年,我院采用CT导引立体定向开颅手术治疗脑深部病变患者36例,与同期行常规开颅治疗的41例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曲元明  孙为群 《山东医药》1989,29(11):10-11
我院自1988~1989年5月对帕金森病采用立体定向术治疗,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8例,女4例,27~50岁6例,50~60岁4例,60岁以上2例。病程最长10年,最短2年。2.分级与分型:按Hoehn—Yahr五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了解垂体瘤海绵窦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20例,其中18例行冠状(8例)、矢状(4例)以及轴位(6例)切片,另取2例鞍区完整的单纯颅底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结果20例标本中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内侧壁的膜性结构的存在,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以垂体囊相间隔,其中冠状位和轴位切片显示有4例垂体前叶舌样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4例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紧密接触无间隙存在;矢状位去除垂体和垂体囊后可以直接看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论海绵窦内侧壁没有膜性结构存在,正常垂体前叶可以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此结构特点使得垂体瘤易于向海绵窦内生长,并非所有的向海绵窦内生长的垂体腺瘤均可以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