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激活特点及其在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将12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痫组,每组各6只; 癫痫组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癫痫发作4 d后取大鼠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各组电离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模型相比,癫痫组大鼠丘脑皮层环路Iba1的表达增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程度增加,且小胶质细胞特异性地在梨状皮质、丘脑室旁核、丘脑外侧背核,腹外侧部分以及腹内侧丘脑核增生。结论 癫痫发作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增生存在着明显的脑区选择性,抑制丘脑皮层环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望成为癫痫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阐述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症药疹患儿治疗过程,优化了重症药疹的治疗方案,实施有效药学监护。方法:通过对该病例中抗癫痫药物与重症药疹因果联系评价,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同时参考相关的医学文献,完善与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程化药学监护,保障患儿抗癫痫方案安全、有效。结果:患儿药疹消除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对重症药疹不良反应的判断、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测定利奈唑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采用Syncronis C18柱(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2%磷酸)=27∶73;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 ℃。结果:利奈唑胺在脑脊液浓度为0.2~40 μg/mL范围内浓度和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为As=0.553 9C-0.019 3(r=0.999 9,n=5)。最低定量限、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的日内和日间变异RSD均<9%,准确度范围为99%~112%,提取回收率在85%~107%。稳定性考察RSD<8%。结论:该方法准确性高、灵敏度好且操作简便,适用于监测利奈唑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的浓度,进而为利奈唑胺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 1.1 双氢吡啶类(Dihydropyridines) 1.1.1 氨氯地平(amlodipine,压氏达、络活喜、兰迪、施慧达):高血压:起始剂量2.5~5 mg PO qd,最多10 qd.[压氏达5 mg][络活喜5 mg][兰迪5 mg][施慧达5 mg]▲肝孕●C?〈医保〉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s 1 贝那普利benazepril(洛丁新):高血压:起始剂量10 mg PO qd,通常维持剂量20-40 mg PO qd 最多80 mg/d [洛丁新10 mg]肝肾孕-?<医保>2 卡托普利captopril(开博通、凯宝压苧):高血压:起始剂量12.5 mg PO bid-tid,通常维持剂量25-150 mg PO bid-tid,最多450 mg/d.  相似文献   
6.
7.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被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既往有许多研究发现偏头痛与脑卒中风险增加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将对偏头痛与脑卒中的关联和潜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董洁  方玉婷  郭立玮 《中成药》2010,32(12):2170-2172
目的:探索不同提取分离方法对中药复方物质组成的影响。方法:以芍药甘草汤为试验体系,测定不同提取精制方法前后原液和精制液中指标性成分含量以及反映伴生物质微观变化的物理化学参数。结果:芍药甘草汤通过不同的方法精制前后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以及物化参数等表现不同的变化。结论:不同的提取分离方法从"基本活性物质"和"伴生物质"两方面明显改变了芍药甘草汤的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