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毛刺征对肺孤立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毛刺征对肺孤立结节(≤3c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等病理证实的肺孤立结节的CT表现,对毛刺征与肺孤立结节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结果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发生率为86.3%(44/51),明显高于良性肺孤立结节(25%,4/16)(χ2=22.51,P<0.005),肺癌短毛刺(95.5%)明显多于长毛刺(4.5%)(χ2=30.55,P<0.005)。结论薄层CT扫描毛刺征在肺孤立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术前均经B超与CT诊断,其中9例又经MRI检查。对全部病例获自上述3种影像手段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证实,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11例患者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B超为63.6%(n=7),CT与MRI均为100%(n=11)。结论 CT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而各种影像特征的综合分析对本病确诊和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AP)并发症、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06例AP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本组患者男性201例。女性105例,年龄19-92岁,平均50.15-0.65岁。在CT影像学资料上观察AP时有无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胆道疾病以及胃裸区、肾上腺及肾周间隙受累,并分析这些CTk,-现与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①肥胖、中度及重度脂肪肝、胸腔积液、肾周间隙受浸、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预测A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②肥胖、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预测AP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腹部CT扫描可以有效显示AP患者组织、器官受累的情况,受累情况与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以作为临床评价AP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20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CT图像上低密度灶范围、程度(CT值)及合并颅内出血类型和程度的关系。结果:低密度灶范围越广,则CT值越低,合并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实质出血越明显。结论: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分度有重要意义,低密度灶范围、程度及颅内出血情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阶段CT表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9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在新生儿早期阶段的CT分度、低密度灶程度(CT值)及合并颅内出血类型和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低密度灶范围越广,CT值越低,合并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实质出血者其预后越差。结论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CT分度、低密度灶程度及颅内出血情况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特征,以及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获得6例的随访资料;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7~38岁,平均年龄18岁,大部分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大部分肿瘤均位于幕上,少部分肿瘤位于幕下,以皮层为主;肿瘤细胞主要由少突胶质样细胞(OLC)、星形细胞和神经元组成,1例合并有皮质发育不良及钙化。结果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MRI检查的共性特征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界清楚,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少部分有钙化。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良性神经元肿瘤,影像及病理正确诊断具有现实意义,肿瘤切除预后良好,无需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观伟  傅华年  方庆和 《河北医学》2005,11(12):1090-109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 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病的特征性CT征象.结果:CT诊断的直接征象为不同密度的真、假两腔及剥离的内膜瓣、钙化内移的内膜.结论: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