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尝试性研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 预后的关系;研究Child—Pugh分级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MELD模型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10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结果39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MELD10~19、20~29、≥30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38.18%、64.71%、75.00%,明显高于MELD≤9分患者(11.76%,P<0.05)。MELD≥18分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明显高于MELD<18分患者(58.06%与26.58%,x2=9.643,P<0.01)。Child A级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14.89%,B级为42.55%,C级为75.00%。结论MELD模型能准确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的临床预后,而Child—Pugh分级也可准确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首次就诊的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AMA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检测AMA和(或)M2型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的13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183例、免疫印迹法431例、ELISA法709例;分为未诊断PBC组(973例)和新诊断PBC组(350例,其中非肝硬化者268例,肝硬化者82例)。709例采用ELISA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567例,新诊断PBC组142例(PBC非肝硬化组115例,PBC肝硬化组27例)。18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患者中,未诊断PBC组118例,新诊断PBC组65例;其中AMA滴度为低滴度(1∶40~1∶80)者69例(未诊断PBC组53例,新诊断PBC组16例)、中滴度(1∶160~1∶320)者95例(未诊断PBC组59例,新诊断PBC组36例)、高滴度(≥1∶640)者19例(未诊断PBC组6例,新诊断PBC组1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AMA水平,分析其与PBC临床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血小板计数、ALT、AST、GGT、AL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固醇,以及肝硬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基于四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的709例患者的AMA-M2滴度中位值为53 RU/mL,新诊断PBC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高于未诊断PBC组(1∶320比1∶80和180 RU/mL比47 R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1,Z=-7.531,P均<0.01)。未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G、IgM、AST、GGT、ALP、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114、0.108、0.337、0.089、0.197、0.086、0.121、0.073,P均<0.05);新诊断PBC组的AMA-M2值与年龄、IgM、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ho值=0.218、0.483、0.230、0.161、-0.183,P均<0.05);PBC非肝硬化组的血清AMA和AMA-M2中位水平均有低于PBC肝硬化组的趋势(1∶160比1∶320和174 RU/mL比495 RU/m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肝硬化组者组患者的AMA-M2值与IgM水平呈正相关(r=0.38,P=0.039),但与APRI、Fib-4均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183例患者的AMA滴度中位值为1∶160;未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中位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1.2、1.7和1.8 g/L),新诊断PBC组中AMA低滴度、中滴度和高滴度者的IgM、GGT、ALP的水平均逐渐升高(中位水平分别为1.5、3.7和4.1 g/L,144、182和317 U/L,137、168和221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7.081、8.030、15.226,P均<0.05)。总体中未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低于女性(41 RU/mL比50 R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5,P=0.003);新诊断PBC组男性的血清AMA-M2中位水平有低于女性的趋势(113 RU/mL比206 R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结论血清AMA水平与诸多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与PB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性,51岁,因体检发现HBsAg阳性19年,尿黄1个月,乏力、纳差、腹胀半月入院。既往HBsAg、HBeAg、抗-HBc阳性,ALT正常。2年前出现ALT升高(60~262U/L),无自觉症状,未治疗。半年前劳累后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ALT464U/L。患者的两位姐姐及一位弟弟为慢性HBsAg携带者。无饮酒史、用药史及输血史等。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无阳性体征。乙肝五项示抗-HBs、HBeAg、抗-HBc阳性,HBVDNA5.942E+05拷贝/毫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4-1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1例死亡病例及71例好转出院病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MELD分值死亡者(17.93±8.22),出院者(11.18±6.54)(t=4.781,P=0.000)。Child-Pugh分值死亡者(10.07±1.84),出院者(8.04±2.09)(t=5.179,P=0.000)。MELD≤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14.63%,占出院患者的42.25%(χ2=9.09,P=0.003)。20~2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26.83%,占出院患者的8.45%(χ2=6.819,P=0.009)。ChildA级占死亡患者的21.95%,占出院患者的56.34%(χ2=12.488,P=0.000)。ChildC级占死亡患者的29.27%,占出院患者的5.63%(χ2=11.857,P=0.001)。结论死亡与存活患者MELD与Child-Pugh评分显著不同。低MELD评分患者预后好于高MELD评分者。ChildA级患者预后优于ChildC级者。MELD评分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两种方案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急慢性丙型肝炎131例患者,应用两种干扰素方案治疗,在初次干扰素治疗时,早期,大量,连续给药,并延长疗程至半年以上,对于急性丙肝患者血清ALT的复常率可提高至83.3%,HCVRNA阴转率83.3%;对于慢性丙肝ALT的复常率为86.7%。HCVRNA阴转率73.3%。  相似文献   
6.
普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病率为17%-33%,其中1/3-1/2可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1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概率为15%-25%,其 30%-40%将会死于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本核心启动子 (BCP)及前C区突变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113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 ,采用INNO LiPA法测定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及前C区A1896突变 ,测定HBVS基因序列明确基因型。结果 在C基因型感染者中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 ,差异有显著性 (34.2 %∶10 % ,χ2 =6 .74 ,P <0 .0 1) ,而前C区A1896突变率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2 .5 %∶4 .1% ,χ2 =0 .0 0 ,P >0 .0 5 )。结论 与B基因型相比 ,C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需要关注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慢性乙肝抗躺毒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时机,同时要充分重视核苷(酸)类药物导致的耐药问题。耐药的发生往往导致抗病毒治疗的失败,因此处理好抗病毒治疗中的耐药问题是我们取得长期抗病毒疗效的关键。下面我们将对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自然史.方法总结合并HBV感染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0例,其乙型肝炎发病时临床和肝组织病理资料.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采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终点比色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采用酶免疫测定(EIA),HBV DNA定量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其中8例进行了肝组织活检.结果 (1)5例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5例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4例患者有HBV暴露史.(2)移植前10例患者肝功能指标包括ALT、TBIL、GGT均正常,而在乙型肝炎发作时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3)移植前受者的乙型肝炎免疫性检测为1例患者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1例患者抗-HBs阳性、抗-HBc阳性;3例患者仅抗-HBc阳性;4例患者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1例患者仅抗-HBs阳性.(4)3例患者肝脏病理学诊断为纤维化瘀胆性肝炎,4例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5)在随访终点时,5例患者死于重型肝炎,1例患者死于肺炎,3例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1例患者痊愈.结论 (1)HSCT术后乙型肝炎患者常有乙型肝炎病史、乙型肝炎家族史或HBV暴露史.(2)HSCT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自然史不同于正常免疫状态的乙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本核心启动子 (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及前C区A1896突变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 0 0 0~ 2 0 0 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廉江市医院随机选取 113例慢性HBV感染者 ,采用INNO -LiPA法测定HBV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及前C区A1896突变 ,同时测定HBVS基因序列明确基因型。结果 CHB组、LC组、HCC组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率明显高于AsC组 (分别为 2 4 . 1%比 2. 8% ,χ2 =5 .93,P <0 . 0 5 ;71. 4 %比 2 .8% ,χ2 =2 3 .83,P <0 .0 1和 5 5 . 6 %比 2 .8% ,χ2 =13. 0 9,P <0 . 0 1) ,LC组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组 (71 .4 %比 2 4 . 1% ,χ2 =9 .12 ,P <0 .0 1) ;单一C基因型感染者CHB、LC和HCC组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率明显高于AsC组 (分别为 33 .3%比 5 . 3% ,χ2 =3 .89,P <0 .0 5 ;6 9 .2 %比5 . 3% ,P <0 . 0 1和 5 0 .0 %比 5. 3% ,P <0 . 0 5 )。各组前C区A1896突变率均较低 ,在CHB组和LC组无一例发生 ;HCC组前C区A1896突变率与As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1 .1%比 8. 3% ,χ2 =0 . 0 0 ,P >0 . 0 5 )。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者中 ,BCPT176 2 /A176 4双突变与慢性肝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