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肌红蛋白(Mb)及胱抑素C(Cys—C)浓度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出生3h内入院的足月窒息新生儿(60例),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测定生后3h内Mb和CK水平,同时检测Cys—C、BUN、Scr,与无宫内窘迫、窒息及产伤的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血Mb与CK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P均〈0.05);Mb与CK浓度呈正相关(重度窒息组r=0.764,轻度窒息组r=0.658,P均〈0.05);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Cys—c与BUN、Scr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Cys—C与BUN、Scr值呈正相关(r=0.618、0.564,P均〈0.05);Cys—c异常率高于BUN、Scr(轻度组X^2=6.14,重度组X^2=6.73;P均〈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缺氧可发生肌肉损伤及早期肾损害,血Mb和Cys—c可作为新生儿早期肾损害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海军  董晓蕾  蔺萃  房有福  张洪玉 《天津医药》2019,47(11):1166-1169
目的 总结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改变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寻找肺功能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确诊为MPP的住院患儿230例,根据是否发生肺功能改变将患儿分为异常组(50例,包括通气功能障碍38例,肺弥散功能异常12例)和正常组(180例)。分析异常组患儿肺功能改变的类型及特点,比较 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肺功能变化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异常组在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呼吸音减低比例及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等方面均高于正常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热 (OR=2.276,95%CI:1.658~3.125)和住院(OR=1.976,95%CI:1.478~2.642)时间延长、CRP 升高(OR=1.112,95%CI:1.056~1.170)是 MPP发生肺功能改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MPP患儿肺功能改变以通气障碍为主,但也存在一部分弥散功能障碍;长期发热、住院时间延长及急性期CRP升高是导致MPP患儿肺功能改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5(SOCS5)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患儿治疗效果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该院的80例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测定SOCS5基因3个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哮喘组接受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治疗,对比不同疗效患儿携带的SOCS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不同SOCS5基因型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SOCS5基因rs6737848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CC基因频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健康组SOCS5基因rs41379147位点、rs3768721位点携带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治疗结果,哮喘组患者被分为疗效良好组(52例)和疗效不良组(28例)。疗效不良组SOCS5基因rs6737848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CC基因型频率高于疗效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不良组、疗效良好组SOCS5基因rs41379147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的相关机制。方法:将10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0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太冲、内关、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每天1次,治疗3个月。采用剑桥自动化成套神经心理测试量表(CANTAB)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注意力及反应抑制能力,采用Digi-Lite型彩色经颅多普勒仪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并比较疗效。结果:在注意力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延迟时间短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快速视觉信息处理A’信号的统计量(RVP A’)值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在反应抑制方面,治疗后两组Go信号错误数、停止信号反应时间、停止Go信号错误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停止信号错误数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Go信号错误数、停止信号错误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观察组左侧大脑中动脉(MCA-L)、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且观察组左侧大脑后动脉(PCA-L)、MCA-L、双侧AC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意力缺陷型ADHD患儿总有效率为90.5%(19/21),高于对照组的50.0%(11/2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40/48),亦高于对照组的63.3%(31/49,P<0.05)。结论:针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ADHD患儿的注意力及反应抑制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血流的动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潍坊市中学生碳酸饮料的消费现状,探讨不同频率的碳酸饮料摄入与中学生BMI的关系。方法 在2019年7月 - 2019年12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潍坊市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3 210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碳酸饮料消费情况、个人基本情况、膳食摄入情况、体育运动活动量,通过体格检查计算中学生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评估不同频率饮用碳酸饮料对中学生BMI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碳酸饮料饮用的低频率、中等频率、高频率的发生率分别为 51.31%、32.34%、16.36 %,男生的中等频率碳酸饮料饮用率高于女生(χ2 = 5.406,P<0.05),高频率碳酸饮料饮用率则更高于女生(χ2 = 15.643,P<0.001);在控制年龄阶段、家族肥胖史、居住地、过去1周进食油炸食品、过去1周进食高糖食品、体育运动活动量后,中等频率的碳酸饮料饮用可以预测男生BMI(β = 0.201,P<0.05),高频率的碳酸饮料饮用可以预测女生的BMI(β = 0.280,P<0.05),高频率的碳酸饮料饮用则更能预测男生的BMI(β = 0.375,P<0.001)。结论 潍坊市中学生的碳酸饮料的饮用率较高,过度的碳酸饮料饮用可以预测中学生尤其是男生的BMI水平。学校和家长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引导中学生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潍坊市中学生的肥胖流行情况,探讨不同肥胖程度中学生运动后心血管反应的特点。方法 在2017年7月—2019年8月期间抽取潍坊市中学生3 210名,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选取435名肥胖者组成肥胖组, 420名超重者组成超重组,400名正常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方差分析对比三组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血管反应。结果 潍坊市中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4.33%(460名),超重检出率为25.13%(810名),其中肥胖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型47.83%(220名)、外周型31.09%(143名)、腹型21.09%(97名)。女生肥胖及腹型肥胖的比例高于男生(χ2 = 10.047,P = 0.002;χ2 = 4.137, P = 0.042);15~17岁学生的肥胖及腹型肥胖的比例高于12~14岁学生(χ2 = 13.048、15.771,P均<0.001)。轻度运动后,肥胖组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高于正常组 (t = 2.654,P = 0.008;t = 2.608,P = 0.009);中等强度运动后,肥胖组的SBP、MAP、心率(heart rate,HR)、心功能指数(rate - pressure product,RPP)高于正常组(t = 2.494,P = 0.013;t = 3.489,P<0.001;t = 4.211,P<0.001;t = 4.627,P<0.001),超重组的HR、RPP高于正常组 (t = 3.181,P = 0.002;t = 3.880,P<0.001);高强度运动后,肥胖组的HR、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MAP、RPP均高于正常组(t = 4.261,P<0.001;t = 4.652,P<0.001;t = 3.385,P<0.001;t = 5.146,P<0.001;t = 6.025,P<0.001),超重组的HR、SBP、DBP、MAP、RPP均高于正常组(t = 3.135,P = 0.002;t = 3.891,P<0.001;t = 2.806,P = 0.005;t = 4.450,P<0.001;t = 5.028,P<0.001)。结论 潍坊市中学生的肥胖超重检出率较高,肥胖及超重者运动后都表现出敏感的心血管反应,学校和家长应及早干预,降低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支原体肺炎儿童的临床表现及Th1/Th2免疫应答的特点,探讨中医辨"质"论治的机制。方法 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标准分为平和质组、阴虚质组、阳虚质组、气虚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例数、发热消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喘息例数、湿啰音例数和湿啰音消失时间)及Th1/Th2免疫应答指标(包括IL-2、IFN-γ和IL-4)。结果与平和质组比较,痰湿质组湿啰音发生比例增加,IL-4水平升高,咳嗽缓解时间和湿啰音消退时间延长(P0.05);湿热质组出现发热、湿啰音比例增加,IL-4水平升高,发热消退时间及湿啰音消退时间均延长(P0.05);阴虚质组、阳虚质组及气虚质组IL-2、IFN-γ水平降低(P0.05),阴虚质组IL-4水平升高(P0.05)。5组偏颇体质比较,湿热质组、阴虚质组发热例数多于阳虚质组(P0.05),湿热质组发热消退时间长于其余4组(P0.05);痰湿质组、湿热质组湿啰音例数高于其余3组(P0.05),阴虚质组、阳虚质组及气虚质组IL-2、IFN-γ水平低于其余2组,阴虚质组、痰湿质组及湿热质组IL-4水平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在临床表现及Th1/Th2免疫应答上存在差异,为辨"质"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预测川崎病(KD)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196例,根据有无冠脉损伤分为KD冠脉损伤组和KD冠脉未损伤组;选择同期儿保中心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且KD冠脉损伤组均高于KD冠脉未损伤组(P<0.05);KD患儿血浆中PAMP水平与NT-proBN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C)比例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钠值和清蛋白呈负相关(P<0.05);血浆中NT-proBNP水平与WBC、NC、C-反应蛋白(CRP)和ESR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钠值和清蛋白呈负相关(P<0.05);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在预测冠脉损伤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93.6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冠脉受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12 d,因“嗜睡2 d,抽搐1次”收入院。患儿入院前2d无诱因出现嗜睡,进乳减少,无发热、咳喘,无尖叫、呕吐,皮肤无出血点,今晨起突发抽搐1次,发作时双眼睑颤动,口角抽动,阵发性口周发青,四肢抽动,无尿便失禁,持续约4 min自行缓解,发作后患儿入睡。其母26岁,初次妊娠,孕期体健,足月自然分娩,产程顺利,无窒息史,母乳喂养。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10.
银杏黄酮苷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苷对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安全性及心肌酶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HIE患儿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 10%葡萄糖注射液30 mL 银杏黄酮苷6 mg/kg静滴。1疗程/7 d,用2~3个疗程。观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脑CT及血清酶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治疗后心肌酶及NBN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黄酮苷治疗早产儿HIE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