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胀、双下肢水肿3年,再发1月于2007年9月18日入住我科。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无恶心、呕吐、乏力、纳差、发热、盗汗,无关节、肌肉疼痛。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完善胃镜、B型超声及肝肾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例骨盆火器伤尸体解剖观察,探讨骨盆火器伤早期伤情特点,总结死亡原因,以提高骨盆火器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14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3对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147 mRNA的表达量(0.96±0.04)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量(0.53±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0.81±0.05)明显高于在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量(0.43±0.04),同时在有淋巴结转移组(0.98±0.0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69±0.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4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同时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无相关性(P〉0.05).提示CD147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0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伴消瘦、黑便3月余,加重10d于2007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缘于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无放射痛,伴黑色稀便1-2次/d,量不多,非黏液脓血便,无畏寒、发热,当地医院拟诊胃出血、胃癌?给予输液、止血等处理,症状无好转。自起病以来,体质量下降5kg。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上腹部稍饱满、轻压痛、无反跳痛,肝睥肋下未扪及,肠呜音活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与其它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PNET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NET中,除胸壁3例外,其余的均沿身体纵轴分布,为一界限性肿块,瘤细胞密集呈巢状排列,常被致密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或腺泡状,可见神经性玫瑰花形物形成;免疫组化神经性标记至少2项以上阳性。【结论】临床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在PNET与其它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阑尾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特点及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阑尾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的特点及病因学。方法:全部病例均进行临床内镜或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内镜组152例和手术组117例。(1)手术组发热、右下腹痛、单指性右下腹压痛较多见,而内镜组腹泻、便秘较多见。两组均有右下腹压痛,但内镜组单指压痛占34.87%,手术组占95.73%。(2)内镜下慢性阑尾炎的特点为阑尾开口扩大且该处黏膜炎症及腔内有排泄物。(3)慢性阑尾炎病理改变主要为炎症性变化。(4)治疗:内镜下治疗优于口服法和静脉法,手术组疗效最好。结论 慢性阑尾炎有一定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它的发生可能与阑尾开口过大、阑尾的收缩功能减退、回盲部鞭虫寄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硝唑、硫糖铝、乳酸菌素灌肠与小剂量柳氨磺胺吡啶(SASP)口服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7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1.0(20~59)岁,随机分为灌肠组(32例)、口服组(20例)、联治组(25例)三组。治疗方法:联治组采用甲硝唑0.6g+硫糖铝3.0g+乳酸菌素2.0g保留灌肠,疗程均为2~3周,并口服SASP,疗程为6月至1年。【结果】灌肠组、口服组和联治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5.0%、96.0%。联治组起效时间性大多为7~10d,口服组起效时间为10~14d。内镜及病理组织示炎症改善基本一致,灌肠组、口服组和联治组总有效率分别有效率为87.5%、75.0%、88.0%。副反应:灌肠组与联治组近期副反应稍多,但多能忍受,但停药1周内恢复。1年复发率,灌肠组、口服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18.7%、20.0%、8.0%。【结论】UC应用甲硝唑、硫糖铝、乳酸菌素灌肠与小剂量SASP口服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症状改善快,复发率低,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 ,38岁。因下腹胀痛 6个月 ,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入院。查体 :轻度贫血貌 ,心肺无异常。妇科检查 :外阴正常 ,阴道通畅 ,宫颈光滑 ,宫体如 6个月孕大 ,表面凹凸不平 ,质硬 ,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6 6× 10 9/L ,红细胞 3 0 2× 10 1 2 L ,血红蛋白 95g/L ,骨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9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66例,以癌旁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yPCR,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95的表达水平,分析miR-95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miR-9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ISH检测显示,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阳性表达率为75.76%,与癌旁对照组(25.7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T-PCR结果显示,临床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组织miR-95表达水平为1.65±0.11、2.92±0.27、3.44±0.29、5.12±0.41,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miR-9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16±0.46、2.39±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为3.42±0.33、3.87±0.49、3.57±0.41,三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分别为3.94±0.58、3.70±0.45,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分别为3.69±0.44,3.73±0.41,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95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P=0.010)。结论:miR-95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将其作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判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