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利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permanent,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观察42 d 与56 d 两时间点在认知、情绪、组织状态的差异及小胶质细胞状态改变,在模型制作时间上为慢性脑缺血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雄性 SD 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42 d-假手术组(42 d-Sham)、42 d-模型组(42 d-Model)、56 d-假手术组(56 d-Sham)及56 d-模型组(56 d-Model)。采用 Morris 水迷宫、新旧物体识别和旷场试验3种方法评价大鼠认知能力和情绪, HE 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状态改变,用脑组织冰冻切片 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及皮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结果Morris 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 Sham 组相比,Model 组大鼠出现认知障碍,56 d 较42 d 下降更为显著,表现为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新旧物体识别试验结果表明,Model 组大鼠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新旧物体分辨指数下降,新物体探索时间减少,但42 d 与56 d 手术组及 Sham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旷场试验结果提示,Model 组大鼠出现焦虑样行为,表现为直立次数和穿格次数明显增多。 HE 染色结果提示 BCCA 模型42 d 及56 d 在双侧海马均未出现明显的组织状态改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ba1的表达在 Model 组与 Sha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del 组海马与皮质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均较多,染色加深,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变短,呈“阿米巴样”。结论 BCCA 法制作的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42 d 即出现认知能力下降,小胶质细胞出现活化改变,提示42 d 即可作为慢性脑缺血动物实验模型制作的备选时间点。56 d 较42 d 认知能力下降更为显著,提示随时间延长,改变更为显著。但42 d 及56 d 均未出现 HE 染色可观察到的组织状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细胞外基质蛋白———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为局部亚低温应用于脑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时间为2 h,缺血即刻于大鼠头部放置冰块,脑温维持在32.5℃~33.5℃,并持续至再灌后1 h。采用12分评分法与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测定;免疫荧光方法测定检测缺血半暗带MMP9、LN及F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体温再灌注组比较,局部亚低温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均减小(P<0.01);脑组织MMP9表达降低(P<0.05),LN及FN表达升高(P<0.05)。结论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局部亚低温能够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局部亚低温可能通过减少MMP9的表达,增加LN及FN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inhibitory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8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4h、12h、24h、48h和72h 5个时间点,其中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苏木素-伊红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测定半暗带iASPP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4h组和24h组的凋亡细胞阳性率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脑缺血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脑缺血再灌注12h时iASPP表达开始下降(P <0.01),再灌注24h降至最低(P <0.01),再灌注48h开始回升(P <0.01)。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显著增多,iASPP表达下降,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iASPP的表达下降可能在细胞凋亡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上调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 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 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 h、24 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 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 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5.
6.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目前临床上的一线治疗方案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治疗。但仍有约40%~60%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不佳或无效,称之为难治性强迫症。2009年美国及欧洲药监局批准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作为一种神经调控的新型疗法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症状。我们总结了现阶段对强迫症发病机制的了解,阐述了DBS应用于强迫症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治疗机制、疗效、安全性、局限性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9例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项(PDQ-8)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节点间评分的差异,以及评分改善程度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术前BA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n=18)、轻度焦虑组(n=10)、中度焦虑组(n=8)和重度焦虑组(n=3),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14(8,20)分、9(3,14)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6(9,2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DI评分[8(6,16)分]及PDQ-8评分[3(2,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5(8,21)分、9(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与BDI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722,P=0.000),也与术前BDI评分及术前PDQ-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714,P=0.000;rs=-0.378,P=0.018)。(3)亚组分析显示,轻度焦虑组和中度焦虑组患者中,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与重度焦虑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STN-DB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STN参与了PD患者焦虑症状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脑组织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AG)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检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免疫印迹法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汴损伤后MAG表达的定位和定量的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4 h和24 h大鼠皮质区MAG的表达有增高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核区MAG的表达4h即开始升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绀基底核区MAG 24 h的表达与无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阳性表达在基底核的白质区域,与细胞核的复染发现,主要表达在细胞间.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AG的表达在皮质区有增加趋势,在基底核区的表达明显增高,24 h缺血组显著高于无缺而组.提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损伤神经元,其白质也存在损伤,干预白质损伤可能是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