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自发性肾上腺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 1例自发性肾上腺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 结果  1 0例仅表现为患侧腰痛 ,1例为输尿管癌术中发现肾上腺肿物。肾上腺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 1 1例 ,3例表现为囊性肿物 ,其内可见点状、分隔样强回声 ,7例表现为低回声肿物 ,1例输尿管癌术前肾上腺B超正常。 1 0例CT扫描表现为卵圆形、边界清楚低密度病灶 ,CT值 34 .7~ 85 .0HU ,>50 .0HU者 6例 ,其中 1例可见液平面 ;增强CT扫描 3例 ,肿物无强化。MRI检查 3例 ,显示肾上腺区不均匀肿物 ,T1加权像为等信号 ,T2加权像为低信号。行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 6例 ;行部分肾上腺及肿物切除术 5例。术后病理为肾上腺髓质内出血 ,血肿外包绕肾上腺组织。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随访 7个月~ 8年 ,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表现。 结论 B超、CT、MRI可以帮助诊断自发性肾上腺出血。双侧肾上腺出血、腰腹痛症状明显、单侧肾上腺出血但血肿 >5cm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行部分肾上腺及血肿切除术 ,尽量保存血肿周围健康肾上腺组织。  相似文献   
3.
阴茎部尿道结石的治疗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泌尿科(110001)佟咸利孔垂泽刘同才张铭铮男性尿道分为前尿道和后尿道。前尿道分为阴茎头部尿道、阴茎部尿道(亦称悬垂部尿道)和球部尿道。附图男性尿道后部尿道分为膜部尿道和前列腺部尿道(见附图)。尿道结石多...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突出表现为易复发、多发、浸润和转移。而肿瘤血管生成几贯穿膀胱癌整个发生发展过程。目前,肿瘤血管密度已被用作判断膀胱癌预后的独立指标,高肿瘤血管密度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膀胱癌浸润生长依赖血管新生,肿瘤血管生成淑及内皮细胞、肿瘤浸润巴细胞及血管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肿瘤细胞释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2)血管内皮细胞因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而激活,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3)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释放蛋白深解酶,降解细胞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4)血管内皮细胞增生;(5)血管内皮细胞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迁徙出来形成血管新芽;(6)肿瘤微血管分化塑型,形成新生血管网络系统。肿瘤血管形成决定于血管形成调节因子活性,而血管形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是关键环节。当肿瘤细胞或瘤内白细胞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PCNA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复发及预后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随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升高而增高,T3加T4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T1加T2(P<0.01).G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G1加G2(P<0.001),PCNA增殖指数高者(Ⅲ加Ⅳ级)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为60%(12/20)明显高于增殖指数低者(Ⅰ加Ⅱ级)22.2%(6/27)P<0.01。PCNA增殖指数Ⅲ加Ⅳ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35%(7/20),Ⅰ加Ⅱ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7.4%(2/27)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率为7.4%〔2/27),Ⅲ加Ⅳ级局部复发转移率为40%(8/20),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5年生存率为86.7%(13/15),Ⅲ加Ⅳ级5年生存率为35.7%(5/14)P<0.05。提示PCNA增殖指数与肾盂输尿管癌的病理分期,细胞分级有关,是低分化、侵袭性以及同时或相继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重要特征,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VEGF和bFGF共同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因子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及8例正常膀胱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VEGF和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和46.8%,共同表达率为33.9%。VEGF和bFGF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3年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 VEGF和bFGF表达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VEGF和bFGF共同表达对于判定膀胱癌复发、转移和预后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治效果,提出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概念.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无症状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肿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B超、CT检查偶然发现肾上腺肿瘤9例,其中血压正常高值2例,血钾正常低值5例,血醛固酮正常高值5例,稍高于正常4例,血浆肾素活性为正常低值,立位醛固酮检测2例稍低于卧位,2例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被抑制.结论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自主分泌激素或潜在分泌激素的肿瘤,且直径≥2.0*!cm,随访中有增大趋势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临床前库兴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临床前库兴综合征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例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临床前库兴综合征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例,血钾正常低值5例,稍低于正常3例,血醛固酮稍高于正常4例,血浆肾素活性为正常低值,3例口服安体舒通治疗有效。临床前库兴综合征11例,8时血皮醇增高3例,下午4时血皮质醇增高4例,血ACTH检查6例,为正常低值或稍低正常,3例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2例部分被抑制,术后临时激素替代疗法4例。结论 临床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临床前库兴综合征应根据各项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对自主分泌或存在分泌潜能的肿瘤、≥2cm肿瘤和随诊中有增大趋势肿瘤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脐尿管恶性肿瘤临床少见,预后差.本文报告我院1985-1998年收治的脐尿管恶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9~58岁,平均48岁,病史0.5~18个月.主要症状为无痛全程肉眼血尿者7例,耻骨上区包块伴阵发性高血压者1例.有血尿者中1例见尿中带有粘液.所有病例均行B超及膀胱镜检查,B超提示其中6例为膀胱前壁占位病变,1例为耻骨后盆腔肿瘤.膀胱镜检查可见病变均位于膀胱顶部,2.0~4.0 cm,1例呈粘膜下半球形隆起;3例为拇指状突起,顶端为洞穴状开口,其中1例可见有肿物从开口长出;另4例膀胱镜检查为广基实质样肿物,表面有糜烂面,其中2例覆有絮状物,此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CT检查5例,3例表现为向膀胱腔内突性肿瘤,肌间侵袭,CT值稍高于正常膀胱壁,另2例为膀胱前壁外生性肿物,肿物与膀胱壁呈钝角相延续.5例中有2例可见盆腔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8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常规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另4例行扩大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包括脐正中韧带,腹直肌后鞘,部分被覆腹膜,肿瘤及肿瘤边缘2~3 cm正常膀胱壁.术中2例见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为淋巴结转移癌,1例为反应性增生.术中未见其他脏器侵袭.术后病理粘液腺癌6例,葡萄状肉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病理切片可见血管侵袭现象).手术后根据Sheldon等[1]报道的脐尿管肿瘤病理分期方法,ⅢA期7例,ⅣA期1例.所有病例经随访1~7年,其中1例肉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8个月后死亡.6例腺癌病人4例于术后3~5年死亡,2例存活至今,术后随访分别为4年和7年.  相似文献   
10.
报告20例使用Dual-Flex导管内引流,全部病例创口一期愈合,无尿路感染,无梗阻,无漏尿等并发症。对内引流的移位,返流、感染、尿盐沉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