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用乳癌组织中E-cadherin和CD44V6的表达水平预测乳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乳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E-cadherin和CD44V6的表达情况,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E-cadherin和CD44V6的表达水平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单一因素和联合模式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等指标。结果:E-cadherin单一因素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0.71%,漏诊率为39.29%,特异度为92.86%,误诊率为7.14%;CD44V6单一因素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4.29%,漏诊率为35.71%,特异度为61.91%,误诊率为38.10%;E-cadherin和CD44V6串联模式预测的灵敏度为41.07%,漏诊率为58.93%,特异度为95.24%,误诊率为4.76%;E-cadherin和CD44V6并联模式预测的灵敏度为83.93%,漏诊率为16.07%,特异度为59.52%,误诊率为40.48%。结论:E-cadherin单一因素和E-cadherin与CD44V6串联模式预测乳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高,可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取舍和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E-cadherin与CD44V6并联能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主任等经过对中国566例初治HIV感染者进行连续24周的观察随访后提出,中国HIV感染者使用一线抗艾滋病药物奈韦拉平引发肝毒性反应的CD4细胞计数警戒值,无论男女均在250/μl。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艾滋病杂志》(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3,62:540-545.)上,为修订我国艾滋病诊治指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基因多态性对口服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效果的影响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在治疗效果中的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河南某医院住院的HHcy病人(Hcy≥15 μmol/L)纳入研究队列,给予口服叶酸(5 mg/d)治疗3个月,根据其治疗后的Hcy水平分为干预成功组和失败组。运用MassArray 技术对MTRR基因的2个位点(rs1801394、rs162036)进行基因分型,多因素降维模型(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结果 rs1801394突变杂合型AG(OR=3.07,95%CI:1.82~5.18)、突变纯合型GG(OR=4.50,95%CI:1.32~15.35)、突变基因型(AG+GG)(OR=3.20,95%CI:1.93~5.31)和等位基因G(OR=2.43,95%CI:1.62~3.66)能增加叶酸治疗HHcy失败的风险。rs162036突变杂合型AG(OR=0.44,95%CI:0.25~0.78)、突变基因型(AG+GG)(OR=0.45,95%CI:0.26~0.77)和等位基因G(OR=0.51,95%CI:0.32~0.82)能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rs1801394与冠心病病史存在交互作用(OR=5.08,95%CI:2.97~8.68)。结论 MTRR基因上rs1801394位点和rs162036位点可对口服叶酸降HHcy的效果产生影响,rs1801394位点和冠心病病史对叶酸降HHcy效果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河南省不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模式,提出优化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理论方案。方法 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开展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聚类,提取相关的关联范畴,寻找核心式类属,最终形成不同的模式归属。从初筛完成数量、质量及经济学3方面对筛查模式进行评定,归纳筛查模式的优化策略。结果 本研究最终形成基地医院单独完成型、基地医院与当地CDC合作型、基地医院介入少社区或乡镇医院主要承担型、基地医院主导社区乡镇医院具体实施型4个模式归属。模式综合评定得分最高的为最后一个,较低的为第一个。结论 河南省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最优模式为基地医院主导社区乡镇医院具体实施型。提出的优化策略为:多部门共同参与、提高民众信任参与度、经费充裕、构建专职队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养生法干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及糖尿病规范治疗,而治疗组同时接受中医养生法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医养生法干预1年后,2组DSQL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养生法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和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MTR)多态性与口服叶酸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疗效的关系及基因与环境在治疗效果中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6-9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检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住院HHcy患者515例为研究对象。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叶酸(5 mg/d)治疗90 d。治疗中期(叶酸补充45 d)行第1次电话随访,治疗结束(叶酸补充90 d)行第2次电话随访,督促患者遵循医嘱服药,并在治疗结束后到医院复查血浆Hcy水平。按照复查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失败组(Hcy≥15.0 μmol/L)和成功组(Hcy<15.0 μmol/L)。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选取MTHFR上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MTR上1个SNP位点,分别为:rs1801133、rs1801131和rs1805087;采用Sequenom公司的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Mass Array系统)检测基因分型和等位基因,采用多因素降维法(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随访结束后,剔除服药依从性差或者失访患者131例,剔除两次服药依从性均一般的患者125例,剩余259例。其中失败组115例,成功组144例。失败组患者糖尿病病史发生率、高血压病史发生率、冠心病病史发生率、基线血浆Hcy水平均高于成功组(P<0.05)。成功组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s1801133:χ2=0.11,P=0.170;rs1801131:χ2=0.00,P=1.000;rs1805087:χ2=0.01,P=0.860)。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1801133位点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rs1801131位点的AC基因型、AC+CC基因型、C等位基因与叶酸治疗HHcy疗效有回归关系(P<0.05)。MDR软件结果显示,最优模型为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和rs1801133的三因素交互模型(P<0.05)。结论 MTHFR rs1801133位点的T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T可增加叶酸治疗HHcy失败的风险;rs1801131位点的AC基因型、AC+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可降低叶酸治疗HHcy失败的风险。MTR rs180508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叶酸治疗HHcy疗效无回归关系。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rs1801133位点对叶酸治疗HHcy的疗效具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nm23基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基因等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治疗、准确判断患者预后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Topoi-someraseⅡ、nm23基因、ER、PR和C-erbB-2基因等,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erbB-2(-)、(+)、(++)、(+++)4组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8.2%(2/11)、69.7%(23/33)、70.0%(21/30)、81.5%(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8,P=0.002)。TopoisomeraseⅡ(-)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45.2%)低于TopoisomeraseⅡ(+)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90,P=0.002)。而nm23(-)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85.0%)高于nm23(+)组(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4,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poisomeraseⅡ(OR=8.870,P=0.001)、C-erbB-2(OR=1.848,P=0.041)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nm23(OR=0.151,P=0.008)是保护因素。结论 C-erbB-2基因和TopoisomeraseⅡ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基因低表达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