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3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临床特点及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激光治疗的23例(23眼)RA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眼底彩照、荧光血管造影及激光治疗效果。结果 23例患者年龄33~86岁,平均(63.39±13.22)岁,<50岁4例(17.39%),>50岁19例(82.61%)。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16例(69.57%)。男性∶女性为8∶15。均为单眼发病。22例颞侧发病,其中15例为颞上方,7例为颞下方;1例鼻上方发病。22例为单发,1例为2个瘤体。视力:指数~0.6。对所有患者进行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后3~6个月随访视力、眼底彩照,并复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发现所有患者动脉瘤体均完全或部分萎缩、闭塞,渗出、出血逐渐吸收,视力提高18例、不变5例,无视力下降者,未出现瘤体破裂等并发症。激光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54±0.11、0.39±0.08,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M好发于老年女性,绝大多数单眼发病,多数为单发病灶,临床特点明确,荧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并进行随访。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RA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 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 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 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 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 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 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 t检验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 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 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 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 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 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 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9,P<0.001)。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 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是在传统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基础上改进的能反映脉络膜组织结构的技术,可以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初步检测脉络膜血流情况,是一种简单、快捷、经济、实用的新方法,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目前,以健康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为基础,这一技术已经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高度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1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左眼视力下降10d,于2004年7月22日收住本院治疗。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08,左眼1.0。眼前段未见异常,玻璃体轻度混浊。右眼视乳头边界不清,周围有火焰状出血和黄白色坏死灶,颞下支血管旁有黄色渗出(图1a)。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Ahmed引流阀植入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至2013年5月住院的38例(38眼)采用Ahmed引流阀植入治疗的糖尿病NVG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中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浅前房7例,短暂性眼压升高4例,前房积血12例,阀门管堵塞2例。术前与术后出院时眼压比较,平均下降(34.17±14.99)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提高11例,下降1例,不变26例。结论围手术期血糖的稳定控制,术中的个性化治疗,术后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瞬康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对兔视网膜的毒性。方法18只日本大白兔每只兔随机选择一眼作为实验眼(实验组,n=18),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瞬康医用胶0.05ml;另一眼作为对照眼(对照组,n=18),注射生理盐水0.05ml。2组均在注射前和注射后规定的时间内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等检查,在实验结束时,摘除眼球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2组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均未见异常炎症反应;2组ERG的视杆细胞反应(Rod—R)、Max—R、视锥细胞反应(Cone—R)的b波振幅,振荡电位(Ops)的P,波振幅,30Hz闪烁反应的平均振幅测量数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光镜下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良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少于0.05ml的瞬康医用胶对兔视网膜短期内没有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3~5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治疗3~5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利用25G眼内灌注,下行小切口二期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3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品状体眼采用于角膜缘内或睫状体平坦部置25G灌注管,行小切口二期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同定术,术后随访4~26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眼内压稳定,手术过程平稳.随访结束时裸眼视力0.1~0.4者12只眼(52.2%);0.5~0.8者10只眼(43.5%);1.0者1只眼.青光眼2例,人工晶状体偏位2例(8.7%).结论 25G眼内灌注辅助的小切口二期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术,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男,56岁.因左眼突发疼痛伴视力下降2d于2009年2月11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2,矫正均不能提高.右眼眼前后节均未见异常;左眼轻度上睑下垂,球结膜轻度充血伴眼球轻度向前突出,无触痛,眼球运动正常,屈光间质清楚,无房水及玻璃体闪辉,视盘充血,鼻上方视网膜灰白色圆形扁平隆起,下方周边环形浅棕色隆起(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右眼视盘颞上方斑片状强荧光;左眼视盘轻微荧光渗漏,鼻上方视网膜弥漫强荧光.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结核菌素(PPD)阴性,红细胞沉降率、IgG、IgA、IgM,补体C3、C4、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O"均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