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COVID-19患者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并可能合并不同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根据COVID-19患者的心血管症状,及早诊断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其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人们对COVID-19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尚不充足。本文归纳了COVID-19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高血压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并对COVID-19合并相关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COVID-19在心血管系统损伤方面的潜在风险,并为COVID-19相关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并同意行RFCA治疗患者,常规电生理检查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右室心尖部(RVA)2个部位行S1S1刺激和程控期前收缩刺激,记录房速的诱发和终止方式。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法,单根消融导管于右房或左房(经房间隔穿刺)内标测寻找最早心房激动或用多极导管作为参考电极,再用大头导管寻找消融靶点。根据消融结果,分析房速的起源部位、消融即时成功率、并发症、复发原因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24例房速患者中,22例(88%)右房房速,3例(12%)左房房速(1例患者同时存在左、右房2个部位房速)。4例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存在,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同时合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24例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实际消融25例次),均采用温控消融,按预定消融终点,23例次即时消融成功,即时成功率92%(23/25),平均X线曝光时间(32±6.4)min,消融失败2个病例中,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各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伴有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方法200例伴有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左室射血分数( LVEF),评估心功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心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治疗能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心功能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实验探讨切除上腔静脉中部和主动脉根部脂肪垫(简称脂肪垫)对快速右心房(RA)起搏实验犬的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的空间分布变化意义.方法 24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切除脂肪垫组、保留脂肪垫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RA心外膜起搏6周,按左心房(LA)、RA、左心耳(LAA)、右心耳(RAA)、房间隔(AS)5个部位取材,Masson染色测算CVF,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0和Cx43mRNA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和切除脂肪垫组CVF在部位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脂肪垫组胶原增生明显,见于LAA和AS,P<0.01.(2)假手术组Cx40mRNA含量分布在LA、RA、RAA、A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x40mRNA表达在切除脂肪垫组与保留脂肪垫组以LA、LAA增多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假手术组Cx43mRNA含量优势表达于RA、RAA,P<0.01;而在切除脂肪垫组LA、RA、RAA、AS其含量增多,在保留脂肪垫组的相应部位,其含量减少,P<0.01.结论 快速RA起搏所致心房间质纤维增生具有空间各异向性,去迷走神经能抑制此效应.迷走神经效应影响起搏后Cx40mRNA与Cx43mRNA在心房与心耳间含量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犬上腔静脉(SVC)肌袖缝隙连接蛋白40(Cx40)、43(Cx43)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上腔静脉-主动脉根部(SVC-AO)脂肪垫组(RM组)和保留SVC-AO脂肪垫组(RS组)。RM组和RS组植入起搏器,500~650次/分起搏6W;Sham组保留SVC-AO脂肪垫植入起搏器但不起搏。以程序刺激或猝发刺激诱发心房颤动(AF),取SVC肌袖组织行Cx40、Cx43免疫组化染色并半定量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缝隙连接(GJ)的超微结构。结果RS组有5只犬诱发出持续性AF(5/7),而Sham组和RM组无1只犬能诱发持续性AF。RM组和RS组的Cx40、Cx4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RS组的Cx40、Cx4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RM组(P<0.05)。Sham组和RM组的Cx40、Cx43端/侧比值均显著高于RS组(P<0.05)。与RM组比较,RS组GJ通道变短且宽,出现肌溶解及线粒体空泡状改变。结论迷走神经可能通过介导SVC肌袖Cx40、Cx43重构而使AF易于发生和维持;切除犬SVC-AO脂肪垫可减弱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两组病变血管分布基本相同(P〉0.05)。糖尿病(DM)组单支病变少于对照组,DM组多支病变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DM组弥漫性病变血管的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DM组血管病变程度较对照组普遍严重且左室功能(LVEF)下降(P〈0.01)。DM病程〈1年时,多支病变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别不大,DM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冠脉病变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受累数量及发生多支病变比例高,病变趋于弥漫,血管病变程度普遍严重且左室功能(LVEF)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迷走神经效应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将16只成年健康犬随机分成切除脂肪垫组和保留脂肪垫组,心外膜缝植动物起搏器后快速起搏犬心房,观察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其离散度(AERPd)、心房颤动诱发率、持续时间等。结果两组持续心房起搏6周后,起搏器停止工作0、3、7h,保留脂肪垫组AERP和AERPd分别为(115±19)ms、(126±24)ms、(132±19)ms和(440±55)ms、(480±47)ms、(40±69)ms,与起搏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留脂肪垫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脂肪垫组持续性心房颤动诱发率714%,持续时间(52±62)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切除脂肪垫组未诱发出持续性心房颤动。结论去迷走神经可减少实验犬心房颤动诱发率及控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厄贝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代谢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并与非洛地平比较。方法:7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厄贝沙坦150 mg,口服,1次/d;对照组36例,用非洛地平5 mg,口服,1次/d,疗程均为8周。结果:8周末降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对照组为75%,两组间比较,P〉0.05。血尿酸水平在8周末治疗组下降(-126&#177;38)μmol/L(P〈0.01),对照组下降(-25&#177;32)μmol/L(P〉0.05),两组间比较,P〈0.01。左室功能指标在8周末治疗组IVST、LVPWT、LVMI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升高(P〈0.01),IVST、LVPWT、LVMI、LVEF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厄贝沙坦不仅能有效降压,而且能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景昌 《内科》2008,3(2):219-22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速,其发病率在今后数十年中将逐步增加。而房颤作为能引起脑卒中和心功能障碍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开展并深化,对房颤发生与维持的机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其中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房颤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其中仍然存在许多盲区,但这些进展仍给房颤的治疗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比剂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中的不适反应和不良反应及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术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行CAG检查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82例)与加温组(78例),常温组应用室温(26℃)保存的对比剂进行CAG检查,加温组将对比剂放入恒定温度37℃水浴箱温浴60min,然后进行CAG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适反应,包括心慌、胸痛、胸闷的发生率以及药物变应性反应(DAR)发生率,记录完成手术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的统计。监测手术前和术后48h的血肌酐(SCr)检测水平,并对其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比剂对心率、ST—T波变化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不适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组轻度DAR发生率高于加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X线曝光时间和CAG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IN发生率比较,常温组显著高于加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浴加热对比剂并不能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CAG术中不适反应,但能减少术中DAR发生,并能有效预防术后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