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刘隆平  张廷梅  张放鸣  熊敏 《贵州医药》2009,33(12):1067-1069
支气管结核也称支气管内膜结核,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发病率虽高,但因临床医师及防痨医师的认识及重视不够,误诊及漏诊高达60%左右。由于结核病特殊病理发展过程,当支气管病变发展到晚期出现管腔阻塞症状或肺不张时,局部有大量瘢痕及纤维狭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探讨了皮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应用于细胞培养实验课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既可以使学生观察到上皮型和成纤维型两种形态的细胞,更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3.
细胞生物学作为新兴学科 ,其新技术进展很快 ,实验内容不断增加 ,难度逐渐加大 ,实验设备条件要求更高。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从 1998起 ,我室对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将原实验课全部删除 ,创设了两门以实验技能为主体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 ,规范了细胞生物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5.
煤矿矿区的烧伤病人,多数为井下瓦斯烧伤。现就对严重瓦斯烧伤治疗失败4例的教训及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井下男性矿工,详见表。1,本组死于休克未能复苏1例,其原因为过分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肺发育不全临床少见。本病多以误诊误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经手术明确诊断。我院于2000~2005年共收治3例,手术治愈。本组3例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6岁,3例均为左侧。术前2例成人诊断为左肺结核毁损,另1例儿童患者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行左肺全切2例,左肺上叶切除1例。本组患者临床共有特点患侧肺部反复感染,病史2~5年,2例成人患者入院前正规抗痨病史6~12个月(但缺乏细菌学诊断),症状无改善。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治疗。本组患者均经手术治愈,2例成人患者术中见左肺光泽红润,体积约成人手掌大,无炭沫沉着,肺实质坚韧。儿童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核受体及核受体辅活化子芳香族化酶基因转录的调控,方法:酵母单,双杂合筛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DNA突变,报告基因转染功能分析,迁移率改变及足迹分析等技术。结果:(1)鉴定了主导芳香族化酶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启动子1,3和启动子Ⅱ的确切位置以及对这两个启动子起调节作用的沉默子(Siklencer)S1和cAMP效应要素(CRFaro)等顺式作用元件。(2)分离鉴定了能与类固醇衍生因子1(Sterodogenic Factorl,SF1)相互作用并参与芳香族化酶基因转录调控的转录因子,其中近50%的克隆编码两种新的富含脯0氨酸的核受体辅调节蛋白质,命名为PNRC(Pro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s)。功能分析显示PNRC通过与SF1或ERR1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SF1或ERR1对芳香族化酶基因启动子1,3的转录激活作用。(3)缺失突变及定点突变分析证明含SH3结合模体的23个氨基酸残基区域是PNRC分子与核受体的相互作用位点。结论:我们鉴定了主导芳香族化酶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启动子及调控序列,克隆了与DNA调控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和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芳香族化酶基因转录调控的转录因子-一种新型的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  相似文献   
8.
应用血管银染铺片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大鼠胸主动脉中膜肌层构筑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胸主动脉中膜两弹力膜间,平滑肌一般我成三层,肌层间呈相互交错的网络状结构,环形、螺旋形走向的肌纤维共存,由近内膜部向近外膜部,各层平滑肌细胞的交角逐渐减小。这一构筑有助于增强动脉壁的应力张力,以适应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用银染和铺片法,在光镜下大面积显露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研究压力负荷下肌层细胞的形态和构筑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管腔内压的增加,肌层形态和配布逐渐发生变化,在高压(27~40kPa)和超高压(93~107kPa)时,相互交错的肌纤维的夹角逐渐减小,平均螺旋角由正常压的11.6°调整至1°左右,平滑肌的走向逐渐趋向环行,增加了主动脉的环向收缩力.压力使血管结构和构筑发生了变化,而构筑的变化特别是血管中膜力学特性的改变,适应了升高的管腔内压.  相似文献   
10.
<正> 热痹李某,女,50岁,1987年5月14日初诊。自1976年以来,右膝关节肿胀酸痛,屈伸不利,反复发作,叠经治疗,效果不佳,延至去年8月症状更趋加重,难以行走,遂经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右膝关节积液”,并先后分投温补及清热养阴之剂,非但前述诸症不减,反增口腔咽喉及下阴干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