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首次复发转移部位的特征,以指导复发转移性TNBC患者的治疗选择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复发转移性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和复发转移时间进行描述和统计,归纳其首次复发转移的模式。结果125例复发转移性TNBC患者中,首次单发转移部位以淋巴结和肺最为常见,分别占11.2%和5.6%;首发即为多发转移的比例高达79.2%,其中,含淋巴结、肺、骨、肝和脑转移的比例分别为52.8%、34.4%、27.1%、14.4%和6.4%,其他特殊部位(包含肾上腺等)转移32例(25.6%)。首发内脏转移(仅包含肝和肺)63例,占50.4%,其中6例同时有肝和肺转移;淋巴结转移比例最高,为64.0%;合并肺转移(40.0%)的患者明显多于肝转移(15.2%)的患者(P=0.000)。复发转移的时间多在术后2~3年,2年内复发者52例(41.6%),2~3年复发者23例(18.4%),3年以上复发者50例(40.0%)。结论 TNBC淋巴结、肺转移多见;脑转移作为首发部位也值得关注;TNBC多发转移比例高;多数在2~3年内复发。建议在辅助治疗后的随访中,除了关注淋巴结的检查外,还需关注肺部和颅脑的检查,以早期发现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绝经前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ER阳性HER2阴性绝经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及复发转移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4例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5岁(26~53岁),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52.4个月(6.1~329.1个月),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49.4%,76/154);非内脏转移较内脏转移多发(55.8% vs 44.2%);骨转移最多(52.6%,81/154),内脏转移以肺多见(26.6%,41/154);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是DFS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主要为非内脏转移,骨转移最多;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DF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76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检查结果、抗肿瘤药物的使用、ILD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76例乳腺癌合并ILD患者中,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余67例均存在呼吸道等方面的症状;胸部CT检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间质改变,其中5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系统性化疗46例,靶向药物27例,恩美曲妥珠单抗2例,内分泌药物氟维司群1例;紫杉类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多,靶向药物中依维莫司ILD发生情况最多,内分泌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少;9例患者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分级为1级,59例CTCAE分级为2级,8例患者CTCAE分级为3级;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ILD情况均明显好转。结论 引起ILD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以紫杉类及吉西他滨等细胞毒性药物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靶向药物为主。掌握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有针对性地为乳腺癌合并ILD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既可以增加药物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如果疾病进展较缓慢,无内脏转移危象,内分泌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1]。氟维司群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下调剂,它能高亲和力地结合、阻断并下调ER,发挥了完全的抗雌激素作用[2]。氟维司群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3],CONFIRM研究证实,对既往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500 mg与250 mg治疗,二者相比,500 mg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均都有显著优势[4-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0 mg氟维司群在中国E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真实世界中口服吡咯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以口服吡咯替尼为治疗基础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 72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69例(95.8%)在复发转移阶段和/或(新)辅助治疗阶段曾行抗HER2靶向治疗;61例(84.7%)在复发转移阶段接受过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56例(77.8%),拉帕替尼36例(50.0%),T-DM1 4例(5.6%).72例患者中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62例(86.1%),吡咯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6例(8.3%),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4例(5.6%).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1.4%),部分缓解18例(25.0%),疾病稳定41例(56.9%),疾病进展12例(16.7%).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7.6个月(95%CI: 5.5~9.7个月).36例曾接受过拉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7.9个月(95%CI: 4.1~11.7个月), 15例脑转移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6.0个月(95%CI: 2.2~9.8个月).吡咯替尼相关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腹泻,共57例(79.2%),1~2级者48例(66.7%),3级者9例(12.5%).结论: 以吡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能够有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包括拉帕替尼治疗失败及脑转移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恩度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恩度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不良反应.结果34例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17.6%(6/34),疾病控制率为67.6%(23/34),中位PFS为4.04个月(2.59~5.50个月),1年生存率为59.6%,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临床病理特征亚组间PFS、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乏力及血液学毒性,经治疗均可缓解.结论 恩度联合化疗对晚期难治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真实世界中口服吡咯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以口服吡咯替尼为治疗基础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 72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69例(95.8%)在复发转移阶段和/或(新)辅助治疗阶段曾行抗HER2靶向治疗;61例(84.7%)在复发转移阶段接受过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56例(77.8%),拉帕替尼36例(50.0%),T-DM1 4例(5.6%).72例患者中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62例(86.1%),吡咯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6例(8.3%),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4例(5.6%).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1.4%),部分缓解18例(25.0%),疾病稳定41例(56.9%),疾病进展12例(16.7%).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为7.6个月(95%CI: 5.5~9.7个月).36例曾接受过拉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7.9个月(95%CI: 4.1~11.7个月), 15例脑转移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6.0个月(95%CI: 2.2~9.8个月).吡咯替尼相关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腹泻,共57例(79.2%),1~2级者48例(66.7%),3级者9例(12.5%).结论: 以吡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能够有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包括拉帕替尼治疗失败及脑转移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相关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治特点、病理特征、组织分型及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结果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诊断时中位年龄30岁(24~38岁),Ⅰ期及Ⅱ期者占27.3%(9/33),Ⅲ期占63.6%(21/33),Ⅳ期占9.1%(3/33);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占78.8%(26/33),28例手术患者中pN3者占53.6%(15/28)。浸润性导管癌占87.9%(29/33),浸润性小叶癌占6.1%(2/33),其他浸润癌占6.1%(2/33)。激素受体阳性者占54.5%(18/33),三阴性乳腺癌占24.2%(8/33),HER2表达型占21.2%(7/33)。1例于妊娠期接受新辅助化疗,足月生产,胎儿健康。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9~142个月),28例手术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16.7个月(0.9~57.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68.1个月(8.8~142.1个月)。结论妊娠相关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常被延误,诊断时腋窝淋巴结转移多且分期晚,应对妊娠及哺乳期间的乳腺肿块引起重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76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首发转移部位与分子类型的关系,帮助判断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和随访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HER2阳性定义为免疫组化+++,或FISH扩增,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术后首次复发转移的分布情况。结果176例患者中,中位年龄50岁(范围31~76岁);首发肝转移占38.1%,其中单发肝转移占18.8%;肺转移29.0%,其中单发肺转移11.4%;肝和肺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淋巴结转移42.6%(包括锁骨上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等),其中单发淋巴结转移19.9%;骨转移25.1%,其中单发骨转移6.3%;胸壁复发14.3%,包括仅胸壁复发的8.0%;含脑转移的4例(2.3%);还有一些少见部位转移:卵巢转移1例,子宫转移1例。首发内脏转移占59.7%,首发即多部位转移的占34.7%。结论 HER2阳性乳腺癌转移有其特殊性,内脏和淋巴结转移多见,内脏转移中肝转移更常见。所以在辅助治疗后的随访中,除了要关注淋巴结的状况外,还要关注内脏的检查,尤其是肝和肺。同时也间接地说明不同的分子类型转移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术后辅助化疗也应该考虑器官转移的特殊性,采取相对应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