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1.
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随访已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HIV/AIDS者拍摄X线胸片和痰抗酸杆菌染色涂片检查,对确诊的10例TB/HIV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TB/HIV双重感染病例中,涂阳检出率低于涂阴检出率,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壮年,男女性无显著性差异,血液传播占70.0%。结论在结核病人和HIV/AIDS中开展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双向监测,提高TB/HIV双重感染病人发现率,防止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与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艾滋病与结核病发病的相关性,笔者对河北省固安县肺结核患者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和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肺结核发病率及双重感染者的病死率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本地结核病与艾滋病发病状况及结核病与艾滋病的相关性问题,于2001--2009年间,在历年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本地所有结核病人及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进行了双向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X^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x^2=18.00,P〈O.001)和0%、15.6%(x^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肺结核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随访已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HIV/AIDS者拍摄X线胸片和痰抗酸杆菌染色涂片检查。结果2007年1—10月,共筛查HIV/AIDS病例397例,确诊肺结核病人10例,TB/HIV双重感染检出率为2.5%。结论应建立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在结核病人和HIV/AIDS中开展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双向监测,提高TB/HIV双重感染病人发现率,防止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χ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χ2=18·00,P<0·001)和0%、15·6%(χ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45例小儿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脑电图(EEG)变化,发现首次EEG异常率为44.4%,主要表现为阵发或非阵发性棘、尖波及慢活动,少数人显示高峰节律紊乱波型。当将EEG的变化与PKU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的抽搐症状进行比较时,发现7个月~2岁年龄组的EEG异常率最高,而性别差异不明显,临床有抽搐症状时,EEG异常率明显增高。文中还分析了7例新生儿PKU筛查阳性病例,当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后,发现血苯丙氨酸浓度下降,EEG改善、临床情况良好,因此,在治疗中EEG可以作为一项有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