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果酸联合调q激光治疗中波紫外线诱导的黄褐斑鼠模型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雌性豚鼠30只,分为正常组(6只)和实验组(24只)。实验组予中波紫外线联合黄体酮注射液复制黄褐斑鼠模型,从中随机选取6只与正常组豚鼠一起处死,观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局部皮损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余18只为模型组,随机分为A、B、C组,每组6只。A组予以果酸联合调q激光治疗,B组予以氢醌治疗,C组不做任何处理。4个月后分别检测各组豚鼠血清、肝脏、皮肤SOD活力、MDA表达水平及皮肤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黄褐斑鼠模型复制区可见深褐色斑形成;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SOD水平下降,MDA水平上升(P?<0.05);模型组皮损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病理表现符合黄褐斑病理改变;A、B组与C组比较,A组、B组皮损肉眼观及组织病理表现明显改善;治疗后血清、肝脏、皮肤中SOD水平上升,MDA水平下降(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酸联合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鼠疗效显著,可能与果酸的剥脱作用、抗氧化作用,以及调q激光选择性破坏黑素细胞、减少黑色素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黑色素瘤具有高度恶性和异质性。开发特定的黑色素瘤预后预测模型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选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最近,铁死亡已被证明是一种由过度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然而,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FRGs)与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性仍不清晰。本研究评估FRGs在黑色素瘤中的作用,开发一种新的预后模型,旨在为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治疗及疗效改善提供新思路。方法:首先通过系统地表征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中73个FRGs的遗传改变和mRNA表达。同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筛选的特定靶基因。随后使用TCGASKCM队列构建多基因特征模型。根据特征模型将黑色素瘤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对铁死亡相关的特征模型与免疫特征、免疫治疗的疗效或药物反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通过分析TCGA-SKCM数据集中的黑色素瘤样本,发现FRGs在基因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方面表现出高频率,这些变化显著影响了基因的表达。此外,与正...  相似文献   
3.
扁平疣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扁平疣的治疗目前多采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治疗、中西医结合及局部药物或物理疗法。本文就药物治疗扁平疣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1单一药物口服或外用治疗扁平疣1.1阿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和直接掺入病毒DNA链中,抑制病毒DNA合成而显示抗病毒活性,但对处于休眠期不复制的病毒则无抑制作用。周萍英等1采用口服阿昔洛韦800mg,每天5次,总疗程14天的方法治疗23例面部顽固性扁平疣患者,结果总有效率52.18%,无效的5例均为皮疹处于稳定期的患者。1.2维A酸类维A酸类药物是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臭氧水疗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的疗效。方法 DNCB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模型40只,随机分成A组(臭氧水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纯净水治疗组),D组(自然恢复组)。A、B、C三组皮损处分别予以臭氧水疗、外用药物、纯净水治疗,连续治疗2周,D组不做任何处理。2周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皮肤棘层的变化;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皮损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结果 A组及B组较C组及D组小鼠的搔抓症状及皮炎表现好转,皮损处病理结果与电镜下超微结构明显改善。A组及B组小鼠皮损中IL-10、IL-17 m RNA水平明显低于C组和D组,IFN-γm RNA水平较C组及D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水疗对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样小鼠有明显疗效,可能通过调控T细胞间的平衡及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用0.5%2,4二硝基氯苯(DNCB)制备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4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氟米松软膏)、治对照组(地塞米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冷霜)。除空白对照组外,余三组在小鼠背部均匀涂抹实验药物,2次/d,连续2周。观察各组干预后皮肤组织病理及组织IL-4水平。结果复方氟米松治疗组小鼠较对照组皮损处角质层明显变薄,表皮厚度恢复正常;炎症细胞明显减少,IL-4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局部皮损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1981年Tully等首次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内分离出2株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以来,与Mg相关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Mg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不仅可引起尿道炎和/或宫颈炎,而且可感染上生殖道而产生附件炎或盆腔炎,甚至可导致不孕不育。PCR方法是目前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Mg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治疗上,Mg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认为 T 细胞亚群( Th1和Th2)功能失调与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关。1盐酸非索非那定为新型 H1受体拮抗剂,本研究测定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和总IgE水平的影响,对其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男39例,女37例,平均年龄28.9±16.4岁。病程在6周以上,每周至少2次或2 d症状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 h;近1周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排除严重心、肺、脑、肝、肾等器官或系统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臭氧水疗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染发所致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抗炎抗过敏及枸地氯雷他定口服抗组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水疗,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3/26),显著高于对照组654.%(17/2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 P =00.48)。【结论】臭氧水疗是一种安全、环保、有效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复制黄褐斑鼠模型,予熊果苷干预,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将50 只SPF 级雌性 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熊果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 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采用 肌内注射黄体酮法复制黄褐斑鼠模型,并在其皮肤局部分别外涂熊果苷软膏与氢醌霜,连续治疗30 d。末次给 药1 天后处死豚鼠并迅速提取涂药部位皮肤,测定酪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 性,并对皮肤组织进行HE 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中酪氨酸、MDA 含量降低,SOD 活性升高,且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黑色素沉着面积缩小、着色 变浅,尤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结论 熊果苷对黄褐斑模型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皮肤局部组 织中SOD 酶活性,降低酪氨酸、MDA 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臭氧水疗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120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0 例)使用臭氧水疗和对照组(60 例)外用2% 酮康唑洗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复发率和皮脂水平。结果 两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下降趋势较对照 组更明显;两组在2、4 周时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 皮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臭氧水疗能提高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