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我院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者的用药情况,旨在于为儿科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免疫组于2013年制定并发布的《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疗建议》,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学及相关文献资料为分析依据,从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营养支持治疗及选用的治疗药物等方面,分析我院2015年全年收治147例HSP患者的用药适宜性.结果 关节型HSP患儿使用甲泼尼龙的平均剂量为1.8mg/(kg·d),1日1次静脉滴注,平均使用5.7d;腹型HSP患儿使用甲泼尼龙的平均剂量是2.3mg/(kg·d),每日分两次滴注,用药3至4d后,减量滴注,平均使用10.3d;腹型+关节型、腹型+肾型、肾型HSP患儿使用甲泼尼龙的平均剂量是2.5mg/(kg·d),每日分2次滴注,用药约3d后,减量滴注,平均分别使用了18.2d、21.4d、19.6d,其中治疗未好转5例患儿转院治疗.以上各型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运用补钙剂,抗感染等疗法对症治疗,对于反复腹痛或胃肠出血患儿采取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于症状控制且病情好转后出院用药均为泼尼松,逐渐减量口服,定期门诊回访.结论 甲泼尼龙的用法用量缺乏适宜性,个体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理念有些不足,严重及难治性HSP患儿所选用的治疗药物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2.
背景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尝试在农村社区开展全专联合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服务模式,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目的 探究农村社区全专联合干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 2015年3-4月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立新村和彭赵村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59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立新村237例,彭赵村222例。将立新村人群作为干预组,彭赵村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干预。干预组由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共同根据每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跟踪、随访。对照组由全科医生依据诊疗规范进行管理。2016年7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体检和复查,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变化情况,对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TC、LDL-C、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共58例患者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2例。两组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稳定的比例(分别为36.2%、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92,P=0.052);干预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不稳定的比例(6.9%)低于对照组(13.9%)(χ2=4.565,P=0.033)。结论 基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联合监督管理,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药库管理,作为医院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应该讲究科学方法,以促进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本文就现代医院药库的几种管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包括规划化管理、信息化管理、ABC管理法及部分零库存管理。通过对几种管理方法的探讨比较,以期能促进各医院药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究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 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进行治疗的 163 例 EGFR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应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 = 81)和对照组(n = 82)。两组患者均给予 镇吐、利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多西他赛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CEA、CA125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给予 EGFR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水平,且 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纠正不合理静脉用药医嘱,实施干预对策,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归类、分析、总结及干预不合理静脉用药医嘱。结果溶媒载量过多、过少,选择溶媒载体品种不当的现象多于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用药频次及给药顺序不当的现象。结论药师通过静脉用药集中配置平台及合理用药干预对策实施后,提升了药物安全、有效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晚期癌痛患者止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结合1例晚期癌痛患者具体病例,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从癌痛的全面评估方法、止痛药物合理选择、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本次药学监护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结论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面向晚期癌痛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开展药学监护,可在药物选择、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等多个方面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体现临床药师价值.  相似文献   
7.
抗肿瘤静脉用药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促进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本院肿瘤化疗药用药医嘱及PIVAS各岗位规范操作。结果开展PIVAS后逐步完善、规范使用肿瘤化疗药。结论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自从1817年英国JamesParkinson医师首次描述以来,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普遍认为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出现路易体(Lewy body)为病理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65岁老年人的患病率约2%,我国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余万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促进药品规范化管理。方法从药学人员管理、药品质量、数量化管理等环节提出有效管理药品的方法,避免了差错事故和纠纷,提高了服务质量。结果药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药房必须重视药品各环节管理,使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结论只有有效管理药品,才能提升药学服务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情况及趋势,为麻醉药品的科学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麻醉药品的销售金额(元)、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结果我院麻醉药品的销售金额和DDDs呈逐年增长,芬太尼注射液在手术中应用极为广泛,吗啡类止痛药在临床上也得到广泛使用。结论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