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现代手术运用了预防性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条件及规范化的操作技术 ,使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下降 ,但仍然保持在 1%左右〔1、2〕。由于感染发生在植入物 骨界面中 ,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感染一旦发生 ,治疗十分棘手 ,大部分病例不得不行翻修手术 ,以达到彻底清创。目前对于清创术后假体再置入的时机意见尚不一致。我院从 1994年 3月~ 2 0 0 0年 3月采用一期或二期假体返修技术治疗 1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 ,通过平均 5 4个月的随访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7例(52髋)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4~172个月,平均69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0~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2(8~64)分,术后平均为82(64~96)分,其中优38髋,良8髋,可6髋,优良率88.5%。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11髋(21.2%)发生异位骨化。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嵌压植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3年3月,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17例(24髋)。手术时平均年龄35.1岁(20.52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7例患者24髋获得了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10年,平均7.2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4分,术后优良率87.5%。X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术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结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48例(52髋)60岁以上非骨水泥固定型THA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3例(25髋),术后第1天即下地完全负重行走,并依据THA术后功能锻炼程序进行系统练习;对照组25例(27髋),按传统方法于术后第3周开始部分负重,至术后6周完全负重.两组于术后12周和术后2年分别进行临床和X线摄片评价.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57,P<0.01),术后2年两组在临床效果和X线摄片评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THA术后早期负重锻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1996-03/2003-03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患者17例(24髋),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时年龄20~52岁,平均35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射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17例患者24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120个月,平均87个月。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6.4分,优良率87.5%。X射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置换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提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可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摘要:1996-03/2003-03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患者17例(24髋),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时年龄20~52岁,平均35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射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17例患者24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120个月,平均87个月。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6.4分,优良率87.5%。X射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 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置换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提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可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部位,常伴有脊髓损伤。积极的手术治疗已成为基本的治疗原则。但对手术的入路即前后路的选择和各入路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论。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且多伴有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卧床、制动对于他们具有致命的威胁,在治疗上应尽量减少卧床时间,争取早期下床活动。因此,对于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早期宜采用手术治疗,在内固定物的选择以及手术操作上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手术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伤科接骨片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45只健康成年三黄鸡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模型组和伤科接骨片组 ,模型组和伤科接骨片组采用胸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对照组同一时间经胸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12周后取材 ,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内PO2值。结果 :模型组股骨头内PO2值明显下降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 ,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应用伤科接骨片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伤科接骨片能够改善股骨头微循环和血液流变特性 ,对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伤科接骨片对防治鸡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伤科接骨片对激素诱导的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防治作用。方法 :45只健康成年三黄鸡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模型组和伤科接骨片组 ,模型组和伤科接骨片组采用胸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对照组同一时间经胸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12周后取材 ,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内PO2值 ,并观测股骨头空骨陷窝率。结果 :造模组股骨头内PO2 值明显下降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 ,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应用伤科接骨片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空骨陷窝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伤科接骨片能够改善股骨头血液流变特性 ,对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