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先天性漏斗胸Nuss手术纠治小儿漏斗胸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30例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少于20mL,1例术后植入钢板向上方30(°)侧移,3例术后出现气胸,2例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均经相应治疗治愈。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时间25~70min,平均(41.3±12.3)min;术后住院7~15d,平均(8.9±1.7)d;2年后拆除钢板无变形。结论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安全有效、损伤小、近期矫治效果满意;胸腔镜监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兔在右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建立下大脑后分水岭区皮层中MMP-9和TIMP-1的动态表达变化情况。方法30只动脉粥样硬化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盗血后ld组和盗血后3d组,每组10只;取大脑后分水岭区皮层,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MP-9和TIMP-1的基因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MMP-9在盗血后1d及3d上升,但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IMP-1表达在对照组最低,盗血后1d表达升高,在盗血后3d TIMP-1表达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未发现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该动脉粥样硬化兔右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中,分水岭区皮层中MMP-9和TIMP-1的基因表达在模型建立后的1d和3d呈现血管重建启动的变化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动物模型引起MMP-9和TIMP-1的表达变化情况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细菌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共108例小儿因穿孔性阑尾炎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8例在术中采集腹腔渗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回顾分析培养阳性的83株需氧菌及药敏结果。结果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主要致病细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马斯平、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结论目前小儿穿孔性阑尾炎主要致病细菌仍为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而且菌株耐药性有所增加。抗生素的选用主张以脓液细菌培养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微创概念的普及,一些传统经典手术走向微创化,腹腔镜技术也被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1,2].我科总结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125例156侧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1 58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9月到2010年6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利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 582例,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1.75岁.对腹股沟内环采用双股4号慕斯线经皮荷包关闭结扎,对隐匿性开放的内环...  相似文献   
6.
寿铁军  李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51-25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体会。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我科应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4例,术后对手术时间、术后喂养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均进行记录。结果腹腔镜下完成全部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125min,平均(47.96±25.11)min。术后约6h拔胃管,从喂糖水逐渐过度至喂奶。术后住院5~9d,平均(6.75±1.45)d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切口愈合符合美观要求,值得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两种经肛门拖出根治术后围术期及术后远期排便功能情况的比较分析,客观评价两种术式在治疗小儿常见型及短段型巨结肠的选择策略。方法 将2015~2018年在笔者医院小儿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42例常见型及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照根治术式不同分别纳入腹腔镜辅助下经肛Soave手术(LPT组,15例)组和经肛Soave手术(TEPT组,27例)组。获取患儿基本信息、围术期指标及当前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资料,基于两种根治术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前洗肠天数、术中出血量、切除肠段长度、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平均大便频率、远期排便功能、远期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TEPT患儿比较,LPT患儿围手术期及近远期的排便功能障与生活质量等方面无明显优势,而且手术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长,因此,在根治手术方式的决策方面需要客观评估,以达到精准施治和功能恢复的最佳预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疗效。方法 58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24例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腹腔镜组),34例行开放式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开放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完全至喂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完全至喂养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7.96±25.11)min、(6.75±1.29)h及(6.88±1.75)d,开放组分别为(34.09±11.43)min、(9.35±2.28)h及(9.44±2.1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发生低温1例,呕吐4例;开放组发生呕吐13例,切口裂开2例,切开不全1例。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对诊断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并与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患儿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0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有89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有95例,C反应蛋白升高的有99例,三者均同时升高的有75例。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及单纯性阑尾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且有依次递减的趋势(均〈0.05)。98例进行了腹腔脓液细菌培养,感染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70.41%(69/98)。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诊断效率,可减少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寿铁军  程孝强  龚晟  宋磊  李勇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70-3074
背景 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相关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处于不断变迁中,影响了抗菌药物治疗,给临床用药选择带来挑战。目的 探究儿童穿孔性阑尾炎细菌耐药性变迁情况,并分析其抗菌药物方案的变化,旨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461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1组(n=214),2016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儿分至G2组(n=247)。分析患儿阑尾炎术中腹腔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儿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结果 461例患儿中,451例进行了细菌培养,10例未送检(原因系穿孔阑尾脓液极少、难以留取)。细菌培养结果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咽峡炎链球菌检出株数均居G1组和G2组前3位,分别占G1组的60.8%(129/212)、10.4%(22/212)、6.1%(13/212)和G2组的59.5%(163/274)、12.0%(33/274)、4.7%(13/274)。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呋喃妥因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头孢替坦、呋喃妥因、亚胺培南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抗菌药物方案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头孢曲松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甲硝唑磷酸二钠;G2组抗菌药物方案中,前3位分别为头孢他啶+甲硝唑磷酸二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甲硝唑磷酸二钠、头孢替安+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相较于G1组,G2组头孢曲松使用减少,同时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使用增加。结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头孢曲松等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用药地位已经被质疑,亚胺培南作为三线用药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方面正越来越被广泛使用。药敏试验结果对指导经验性用药有重要意义,需要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变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