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伸直位石膏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用闭合复位方法治疗52例(1-12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介绍伸直位石膏固定的复位固定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本组获2年以上的随访,且无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伸直位石膏固定经济方便。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低,但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和外伤的增加,在西方椎动脉损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国内也常有报道,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1椎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椎动脉按其解剖行程可分为四段:锁骨下动脉至C6横突孔段;C6~C2横突段;C2~C1横突孔的扭曲段;C1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点段[1]。在解剖上椎动脉存在个体差异,约15%的人单侧椎动脉存在着发育不良,两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右侧5.7%,左侧9.7%[2]。解剖上的异常对病人伤后的表现及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2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椎动脉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致伤原因可分为钝性损伤和…  相似文献   
3.
复方丹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对于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6只,体重200~250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4只,脊髓损伤后复方丹参处理组(A)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各16只,损伤后不同时间点(12h、1d、3d、5d)处死大鼠,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阳性细胞。免疫印记分析法,检测细胞内NF-κB的活性变化。结果HE染色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轻于B组。免疫组化免疫印记分析A、B2组均发现NF-κB表达,且NF-κB表达为B组大于A组。结论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后,复方丹参可以抑制NF-κB的活性表达,对减轻NF-κB介导的炎性反应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3-7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3-7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gt;中立位&;gt;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gt;中立&;gt;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lt;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6.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脊髓损伤(SCI)的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的Allen s撞击法制作大鼠SCI模型。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急性SCI中SCI段H2O、Ca2 、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伤段脊髓组织的形态改变。结果:①治疗组伤段脊髓H2O、Ca2 、MDA含量明显低于手术组;而SOD活性较手术组明显偏高(P<0.05)。②光镜下手术组和治疗组均有水肿及中心性出血,且手术组较明显。手术组术后2 h中央管结构部分破坏,神经元变性,部分核固缩或溶解,尼氏小体淡染,术后6 h出现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或断裂;治疗组则呈现损伤部分修复。结论:三七总皂甙对大鼠SCI早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椎动脉单侧狭窄健侧椎动脉代偿时的MRA直径。方法测量椎动脉MRA,分两组(1)正常组50例。(2)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26例患者中筛选出13例单侧狭窄直径小于1.6mm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做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健侧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比较,健侧直径明显大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椎动脉出现了代偿,MRA表现为椎动脉直径增宽,椎动脉血流丰富。结论当头颈不运动时,一侧椎动脉严重狭窄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可出现代偿,缓解椎-基底动脉血供的不足;但并不能代偿头颈运动不慎时狭窄侧椎-基底动脉系的缺血,而由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发作。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主的疾病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 ,已成为一社会问题。从 70年代中期起 ,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临床和理论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自MRA技术运用以来[1 ,2 ,3] ,近几年对其认识更加深刻。鉴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 ,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 ,因此必须看到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现就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 1 颈椎病的退变主要表现为 :①颈椎节段性不稳 ,最为常见 ,属于早期型。②机械性致压物 :钩椎关节横向增生…  相似文献   
9.
人参皂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应用人参皂甙对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损伤组(AILEN撞击)和治疗组(ALLEN撞击后应用人参皂甙治疗),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第28天取材,损伤段脊髓组织学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免疫反应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病理改变明显较损伤组轻,且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各组中均有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损伤组细胞凋亡指数大于治疗组.而Bcl-2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小于治疗组。结论人参皂甙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IL-1β在颈椎病大鼠颈脊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IL-1β在颈椎病大鼠颈脊髓的表达及意义。将4月龄SD大鼠96只,破坏颈椎后柱稳定性后分别饲养3、5个月,用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颈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测定颈脊髓IL-1β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3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斜板角度为75.4±3.8及46.4±6.5,5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斜板角度为74.9±4.0及45.1±7.2;C4~5、C5~6椎间盘退变程度Miyanmoto分级评分结果,3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1.32±0.39及2.10±0.58,5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1.39±0.69及3.98±0.84。经斜板试验及组织学观察,模型组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大鼠颈脊髓IL-1β的阳性细胞数3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1.98±2.01及26.56±2.65,5个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2.31±2.48及32.01±2.98;Western Blot法测定颈脊髓不同组间IL-1β的表达,用图象处理系统ECL对条带进行扫描,测定其区带的感光密度,并进行处理。3、5个月模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破坏大鼠颈椎后柱稳定可成功建立颈椎病模型。IL-1β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不但在急性脊髓损伤后显著地升高,而且在慢性颈脊髓损伤中有异常表达,并随颈椎退变程度增强而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