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利用口腔黏膜(下唇黏膜、舌黏膜)、带蒂阴茎皮瓣修复复杂前尿道狭窄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复杂性男性前尿道狭窄行口腔黏膜移植物或带蒂阴茎皮瓣修复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对于阴茎包皮组织预估不足、多段尿道狭窄或有尿道手术史的患者采用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对于阴茎包皮组织预估足够且无尿道手术史者采用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收集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患者最大自由尿流率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IEF-5)评分的差异.结果 33例患者年龄为12~80岁,平均年龄为(43.5±19.3)岁.行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的患者23例,尿道狭窄段长度为5.0(3.0~12.0)cm.行带蒂阴茎皮瓣尿道形术者10例,尿道狭窄段长度为4.0(3.0~7.0)cm.术后随访时间为20(12~36)个月.术后随访期内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组有2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复发,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组1例患者出现尿瘘.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组21例术后排尿通畅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最大自由尿流率分别为5.0(0.0~8.2)mL/s和19.6(12.2~21.7)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1年IIEF-5评分分别为14.0(5.0~18.0)分和16.0(4.0~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组9例术后排尿通畅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最大自由尿流率分别为6.1(0.0~12.0)mL/s和20.4(13.6~23.6)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1年IIEF-5评分分别为15.0(7.0~19.0)分和17.5(3.0~2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黏膜和带蒂阴茎皮瓣均是良好的尿道替代修复材料,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条件灵活选用这2种自体移植物行前尿道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小鼠膀胱内压力(cystometrography,CMG)与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electromyography,EUS EMG)同步测定的方法,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将12只年龄、体质量相仿的雌性小鼠麻醉后予以耻骨上膀胱造漏并植入导管,然后进行CMG和漏尿点压(leak point pressure,LPP)测定与同步EUS EMG记录.完毕后离断双侧阴部神经,再次重复CMG、LPP及EUSEMG测定,以检测EUS EMG信号的准确性.神经损伤前后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在未损伤阴部神经时,EUS EMG在LPP处的振幅和频率[(111.7±19.4) μV和(142.6±15.0)Hz]较基础膀胱压时的振幅和频率[(38.9±8.4) μV和(37.6±9.5)Hz]有明显的增加(P <0.001).定量分析排尿期所出现的“EUS EMG间断性扑动”信号发现:振幅与频率分别为(70.4±15.2)μV和(393.8±118.9)Hz,单次扑动的持续时间:(85.60 ±6.21)ms,两个扑动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222.0±44.2) ms.而双侧阴部神经离断后,EUS EMG信号几乎完全不能被检测到,说明肌电图信号的真实性.另外,LPP、顶点膀胱压与排尿时的最大膀胱压在离断双侧阴部神经后出现了显著的降低,分别为[(16.4±1.2) emH2O vs (7.4 ±0.7) cmH2O,P<0.001;(26.7±1.7)cmH2O vs (15.9 ±1.1)emH2O,P<0.001;(35.5±2.0)emH2O vs (22.8±1.1)emH2O,P<0.001].结论 成功建立并验证了CMG与EUS EMG同步测定在小鼠模型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0只SD雌性大鼠实施膀胱出口不全梗阻手术(PBOO),模拟OAB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2μg组胺(10 μg/mL)治疗组、1.1 μg5-羟色胺(5.5 μg/mL)治疗组、2μg组胺与1.1μg 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另外10只SD雌性大鼠予以假手术并用生理盐水处理.药物及生理盐水治疗均开始于术后第10天,给药方法为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续1周.通过清醒状态下的膀胱压力测定记录各组大鼠储尿期与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指标,完毕后收取膀胱组织称量并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事后多重比较方法对组间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组胺治疗组、5-羟色胺治疗组及组胺与5-羟色胺联合用药组大鼠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频率、振幅、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收缩的间隔时间、残余尿量以及膀胱质量均有提升(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仅联合用药组大鼠的排尿收缩振幅有提升,不稳定收缩的振幅与残余尿量均降低(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联合用药与单用组胺治疗组大鼠逼尿肌纤维连续且排列紧密.结论 联合应用低剂量的组胺与5-羟色胺可有效改善OAB大鼠储尿期膀胱功能的稳定性,并提高膀胱的排空效率,可为临床OAB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的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是以尿急(或伴有急迫性尿失禁)为主要特征,尿频和夜尿为主要伴随症状,且不存在尿路感染或其他的尿路病理性改变[1]。对于OAB病人,发生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是逼尿肌的过度活动。其中,尿频通常定义为日间排尿超过7~8次,而夜尿则定义为夜间睡眠期间排尿次数≥2次[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3D打印技术在骶神经调控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我院行骶神经调控术治疗的患者15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穿刺组(n=10),采用传统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3D打印导航模板穿刺组(n=5),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穿刺导航模板定位法。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评估指标为穿刺时间、穿刺进针次数、术中调控测试时间,术后并发症评估指标为伤口出血,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电极断裂、移位或脱出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骶神经孔大小、骶尾椎畸形、疾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导航模板穿刺组术中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穿刺组[(9.10±2.73)min vs(26.20±5.67)min],穿刺进针次数少于传统穿刺组(3.20±0.84 vs 5.30±1.30),术中调控测试时间也短于传统穿刺组[(20.80±3.27)min vs(27.60±4.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1、3.255、2.916,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或穿刺点感染及出血,切口裂开,电极断裂、移位或脱出,刺激器部位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骶神经调控术中的骶神经孔穿刺安全性好,并可减少穿刺进针次数、缩短穿刺时间,提高术中调控测试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道局部注射细胞因子chemokine(C-C motif)ligand 7(CCL7)能否提高损伤后尿失禁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归巢和CCR-1过表达的MSC归巢,探索CCL7对尿失禁的功能恢复。方法:尾静脉注射荧光转染MSC至尿失禁大鼠模型,1周后在4组[假尿失禁组(Sham SUI)、尿失禁合并MSC治疗组(SUI+MSC)、尿失禁合并CCR1增强表达MSC治疗组(SUI+MSC-CCR1)、尿失禁合并MSCCCR1加CCL7组(SUI+MSC-CCR1+CCL7)]中观察大鼠尿道组织中MSC归巢聚集情况。观察各组治疗后控尿恢复情况[假产伤假治疗组(sham injury+sham CCL7);产伤加假治疗组(injury+sham CCL7);产伤加治疗组(injury+CCL7)]。结果:SUI+MSC-CCR1+CCL7组在产伤后1天和1周后MSC局部归巢与存活情况显著增加(P<0.05),并显著高于sham SUI组、SUI+MSC组和SUI+MSC-CCR1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CCL7治疗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尿失禁产伤后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L7与过表达CCR1可以促进MSC在损伤局部归巢与存活,CCL7对促进损伤后尿失禁模型的尿控水平恢复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阴道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合成吊带术(RMUS)中通过解剖定位调整吊带张力治疗尿失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用RMUS治疗的36例尿失禁患者的资料。均为女性, 年龄(60.83±7.93)岁, 体质指数(24.43±2.44)kg/m2。36例术前压力诱发试验、尿道抬举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SUI)20例(55.6%), 混合性尿失禁(MUI)16例(44.4%)。1h尿垫试验提示轻度尿失禁5例(13.9%), 中度14例(38.9%), 重度13例(36.1%), 极重度4例(11.1%)。17例术前完成尿动力学检查, 其中5例(29.4%)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DO), 3例(17.7%)表现为固有括约肌功能缺陷(ISD)。所有患者RMUS术中均通过解剖定位调整吊带张力:在尿道与吊带之间放置一把直角钳, 腹侧端紧贴耻骨联合下缘, 背侧端平行于处女膜环后缘, 调整吊带张力。术后不留置尿管。分析术后主观疗效、客观疗效及安全性(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残余尿情况)。主观治愈:术后无漏尿发生, 或在过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