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医疗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医药卫生工作这个神圣职业的必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具体建设方面,阐述了对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进行探索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安燕芳  张魁  徐云  孟勇  高春  范友谊 《西部医学》2007,19(6):1019-1020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与胃癌浸润、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胃癌手术前后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浓度.结果 胃癌组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化较差组、浆膜浸润组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明显高于分化较好组及无浆膜浸润组、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术前明显高于术后.结论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存在相关性,根治性手术可使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青年居民对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281名老年患者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青年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有很高的期待,其相关因素主要是子女数量、居住地、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程度等。结论中青年社会养老趋势明显,政府推行医养模式应充分考虑中青年居民的养老意愿与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9~2003年诊断为FAP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眼底检查等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80.6%)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22/31(71.0%);左半结肠、直肠内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CHRPE)6例(19.4%);其中13例手术。结论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依靠结肠内发现数以百计的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家系调查登记的意义。方法对10个家系的患者及高危亲属进行登记、随访、结肠镜检查。结果普查Ⅰ、Ⅱ级亲属共45例,发现患者26例,其中新突变者3例,有症状者19例,已癌变者3例,5例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先天性肥大(CHRPE)。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开展患者登记家系调查是早期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与原癌基因bcl 2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分别检测PCNA与bcl 2在 18例大肠腺瘤和 18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PCNA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65 95± 12 94%和 84 5 3± 10 3 9% ,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中的指数 ,P <0 0 0 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Bcl 2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分别为 81 10± 10 0 0 %和 65 78±12 95 % ,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肠粘膜中的表达P <0 0 0 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中存在活跃的细胞增殖 ,而且同时有细胞凋亡的改变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失常共同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消化系肿瘤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1)的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2例消化系肿瘤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其中胃癌56例,结直肠癌34例,胰腺癌12例。结果:3组肿瘤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Ρ〈0.01)。结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诊断,有望作为新的肿瘤学检测指标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原癌基因b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定量检测48例大肠癌、32例大肠腺瘤、18例正常肠黏膜PCNA与Bcl-2。结果PCNA的表达在正常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呈递增趋势,随癌分化程度的降低、伴有淋巴结转移,PCNA明显增高(P<0.05,P<0.01)。Bcl-2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分别为79.54%±11.41%和65.78%±12.95%,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1),癌又高于腺瘤(P<0.01);Bcl-2在高、中、低分化癌组织中逐渐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Bcl-2与PCNA无相关关系。结论大肠癌PCNA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Bcl-2的表达与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定量检测大肠肿瘤中PC-NA和Bcl-2对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预测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舒林酸长期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消退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mg/d,12个月内每3个月结肠镜复查一次,观察结直肠息肉的变化。对有效者,继续服用舒林酸维持治疗,维持剂量按300mg/d到200mg/d到150mg/d依次减少。减药中如果腺瘤数目增加,则将药量增至上一剂量。结果18例FAP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结直肠内息肉显著减少,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35.5±17.7)个月。最后一次复查时息肉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从治疗前的(854±920)个降到(13±20)个](P<0.01)。舒林酸的有效维持量为150~300mg/d,平均剂量为(262.5±56.9)mg/d。治疗期间肠道中出现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活检病理显示治疗后管状腺瘤比例增加,腺瘤异型程度下降(P<0.01)。5例患者停药后腺瘤复发,2例再次服药后腺瘤再次消退。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常见不良反应是结肠黏膜糜烂,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舒林酸长期维持治疗可使FAP患者结直肠腺瘤保持长期显著消退状态。最小有效维持量150mg/d~300mg/d不等,有个体差异。长期用药安全性好。初步提示停用舒林酸后腺瘤有复发倾向,但再次用药仍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消化系肿瘤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1)的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2例消化系肿瘤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其中胃癌56例,结直肠癌34例,胰腺癌12例。结果:3组肿瘤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Ρ<0.01)。结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诊断,有望作为新的肿瘤学检测指标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