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疣状肢端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散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类似扁平疣的皮肤色或暗红褐色扁平丘疹,好发于手足背,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表皮呈塔尖样局限性隆起,增生的表皮基底平齐。现遇一例散发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背景 近年来,病毒性肺炎患病率较高,尤其是流感所致的重症肺炎具有高死亡率,已有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辅助治疗重症肺炎,但是仅有散在研究及案例报道,缺乏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 评价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中关于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3-05。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收集患者的临床有效率、C反应蛋白(CRP)、CD4+、CD4+/CD8+、白介素2(IL-2)、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1 021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RR=1.24,95%CI(1.18,1.31),P<0.000 01〕、CD4+水平〔MD=10.05,95%CI(9.19,10.90),P<0.000 01〕,CD4+/CD8+〔MD=0.75,95%CI(0.68,0.82),P<0.000 01〕〕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MD=-3.64,95%CI(-4.23,-3.05),P<0.000 01〕、IL-2水平〔MD=0.61,95%CI(0.45,0.77),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0,95%CI(0.16,0.55),P<0.000 01〕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滴注大剂量IVIG能改善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CD25+Foxp3+T细胞在其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Th17细胞介导、促进炎症反应;B10细胞通过IL-10依赖机制有负调节作用.一些黏附分子及其配基(PSGL-1等)和趋化因子(CCL21等)在发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Abstract: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is very complicated. However, new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topic in recent studies.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not only promote T cell infiltration, but also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ACD. In addition, cutaneous dendritic cells possess both antigen presenting function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Furthermore, some immune cells and molecules have been newly demonstra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For example, CD4+ CD25+ Foxp3+ T cells play a powerful immunosuppression role; T helper 17 (Th17) cells mediate and enhance inflammation reaction; B10 cells play a negative regulatory effect via an interleukin (IL)-10-dependent mechanism. Some adhesion molecules and their ligand (such as PSGL-1), as well as chemokines (such as CCL21) also exert a certain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D.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6岁。主诉:口腔水疱、糜烂伴疼痛3月,全身红斑、水疱1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大量进食荔枝后口腔粘膜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的水疱,很快溃破形成糜烂,伴明显疼痛,渐加重。1月前全身出现约甲盖大小的红斑、水疱,水疱易破溃,伴外阴粘膜糜烂,双眼结膜充血和脓性分泌物,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白痰。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近年来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阐述肠道黏膜免疫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密切相关,提出“肠道伏风”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外风引动内风伏于肠道,伏风招引外风,引动内风,与湿热相合袭扰肠络,论述肠道伏风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基于肠道伏风理论,提出逆流挽舟法、清营凉血法两种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构建并验证结肠癌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检索472例结肠癌患者及41名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的RNA测序和临床数据。从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中检索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表达及临床数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数据库获取200个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 将其与TCGA数据库中获得的结肠癌和正常结肠组织的RNA测序基因数据集进行对比, 获得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TCGA数据库中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 获得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通过LASSO Cox回归构建结肠癌预后模型。计算风险评分, 按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TCGA数据库结肠癌患者分为低风险(<中位值)和高风险(≥中位值)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基于R软件timeROC程序包分析风险评分预测TCGA数据库结肠癌患者总生存...  相似文献   
8.
我们着重于衍射增强成像(DEI)中的图像及其衬度分析,确定不同组织类型对DEI成像的影响.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4W1A束线上的形貌与成像站获得三种软组织的衍射增强图像,采用像素-像素的"加"或"减"算法得到表观吸收图像和折射图像,并用衬度分析法对DEI中的峰位图像、表观吸收图像和折射图像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软组织的峰位图像与表观吸收图像的吸收衬度相近,但边界效应不及折射图像.不同软组织折射图像的折射衬度不完全相同,肺组织和肾组织的吸收衬度和折射衬度比较高,而肝脏组织的衬度比较低,说明衍射增强成像对改善肝脏组织的成像效果不够明显.因此,折射图像辨别能力强,更适合观察肺和肾等软组织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9.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可有便血、腹泻、腹痛等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肠息肉的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吸烟、饮食习惯等相关,并提示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具有很大关系[1-2]。最近的研究陆续证实了其发病机制,由于Bmprla、APC、SMAD4、PTEN、STK11等基因强突变,使各种细胞信号分子通过影响BMP信号通路、PTEN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所组成的生长信号调控网络,造成β-catenin在肠干细胞中的过度积聚,使得肠干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其自我更新、克隆增殖、分化和凋亡失去平衡[3]。  相似文献   
10.
季双双  田明  王广  蔡和平 《中医学报》2020,35(5):1110-111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芒硝脐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腹部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全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肥皂水灌肠,应用生长抑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酌情使用广谱抗生素(包括抗厌氧菌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下合穴联合芒硝脐敷。两组患者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治疗第1天、第7天患者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AS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quency,HF)、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HF、rMSS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芒硝脐敷能明显改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有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抑制肠道炎性渗出,减轻肠道水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