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梁爱霞  孙克陆  徐敏 《安徽医药》2014,(9):1752-1754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8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压力波治疗;对照组93例,仅常规治疗,观察患者患肢状况和血流指标。结果治疗组好转的例数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血栓消失、血栓范围减少、血栓长度变短的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腿围平均周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原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克陆 《当代医学》2014,(25):158-15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下半年~2013上半年解放军第一零五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2组(n=60)。观察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与肠溶阿斯匹林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及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1.7%,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试验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绝经后女性性激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支架植入术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绝经2年以上初诊为冠心病并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女性患者134例,按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86例)及对照组(48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冠心病组分为:冠心病A组(23例)﹑冠心病B组(36例)、冠心病C组(25例)。同时按支架植入与否分为:支架组(PCI组,50例),造影组(CAG组,36例)。检测并分析所有患者造影或支架植入前后血雌二醇(E2)、睾酮(T)、IL-6水平。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E2、E2/T明显降低,IL-6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冠心病A、B、C三组E2/T值逐渐降低,IL-6水平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植入组与造影组相比,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IL-6、E2/T高度相关;血管损伤可诱发血IL-6水平快速升高;保持E2/T的平衡可能有利于抑制冠状动脉的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ate,TRR),三尖瓣返流面积(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TRA)及左心室(VpkA)右心室(VpkP)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电极稳定起搏有效,两组患者LAD,LVED,RVED均有增加,但仅RVA组RVED增大显著(P<0.05);RVA组TRR及TRA显著增加(P<0.01),RVIS组仅TRR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RVA组的TRR及TRA增加显著(P<0.05);RVA组VpkA(P<0.01),VpkP(p<0.05)显著下降,RVIS组该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RVA组VpkA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保护更好,更符合生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防治高龄高血压患者因高血压导致重要器官损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0例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因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113例)和靶器官未损害组(4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疾病信息,探究高血压导致靶器官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靶器官损害组的平均年龄、具有吸烟史的比例、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高血压3期患者的比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显著的高于靶器官未损害组且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靶器官损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的低于靶器官未损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舒张压(DBP)、脉压(PP)、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相对于靶器官未损害组年龄越高、吸烟、BMI越高、高血压病史越长、高血压3期、收缩压严重偏高、较高的FPG、TC、TG、LDL-C、较低的HDL-C是高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SHR大鼠随机分为低/高剂量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15只WKY大鼠为正常组。模型组灌胃30. 0 mg/kg卡托普利,低/高剂量组灌胃1. 0、2. 0g/kg脑心通,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各组均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4、8、12周检测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超声心动图评估各组大鼠左心室形态及左心收缩功能,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PARα、PPAR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术后4周、8周、12周模型组尾动脉收缩压升高;而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较模型组降低,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LVDd、LVDs较正常组升高,而低/高剂量观察组和对照组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LVSd、LVSs、LVEF、FS较正常组降低,而低/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PARα、PPARγ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照组及低/高剂量组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心通可剂量依赖性降低SHR大鼠血压,减轻大鼠左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α、PPARγ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SCO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4例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75例,冠心病54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患者同时进行USCOM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CDF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心排血量。结果:USCOM与CDFIE检测的所有对象的每搏输出量分别为[(65.71±13.94)ml∶(65.05±14.43)ml]、心排血量为[(4.87±0.75)L/min∶(4.86±0.80)L/min],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USCOM,CDFI测定的每搏输出量与心排血量呈正相关(r=0.900,=0.776,P均0.01)。结论: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测每搏输出量及心排血量无显著差异,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使用方便,适合快速床边心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绝经后女性性激素、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支架植入术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绝经2年以上初诊为冠心病并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女性患者134例,按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86例)及对照组(48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冠心病组分为:冠心病A组(23例)﹑冠心病B组(36例)、冠心病C组(25例)。同时按支架植入与否分为:支架组(PCI组,50例),造影组(CAG组,36例)。检测并分析所有患者造影或支架植入前后血雌二醇(E2)、睾酮(T)、IL-6水平。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E2、E2/T明显降低,IL-6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冠心病A、B、C三组E2/T值逐渐降低,IL-6水平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植入组与造影组相比,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IL-6、E2/T高度相关;血管损伤可诱发血IL-6水平快速升高;保持E2/T的平衡可能有利于抑制冠状动脉的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I或IIa类指征。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术后均设置房室全能起搏模式(心房电极起搏,DDD组);术后3个月调为心房同步心室抑制模式(心房电极非起搏,VDD组)。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即刻、DDD模式起搏3个月及VDD模式起搏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保障病人安全及结果准确性,关闭心房电极起搏后,设置心室起搏下限频率为45次/分。结果观察期内起搏比≥40%退出研究,共95人纳入研究,与DDD组相比,VDD模式工作3个月、6个月、12个月,NT-proBNP、LVEF、LAD、LVEDD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工作时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远期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S)的远期稳定性。方法观察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者82例(RVIS组)和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者53例(RVA组)患者远期电极的稳定性、起搏电压、电极阻抗、QRS波时限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RVIS电极稳定在位。RVIS组4 a后的电极阻抗增加明显,起搏电压和QRS波时限增加不明显;RVA组4 a后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明显增加,QRS波时限增加不显著;RVA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及QRS波时限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血BNP水平,RVIS组仅术后3个月增加明显,RVA组术后血BNP水平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显著增加;RVA组术后BNP水平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结论被动电极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长期随访显示电极位置及起搏参数稳定,对心脏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