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量表(quality of upper extremity skills test,QUEST)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评定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英文版QUEST翻译并完善成中文版,研究对象为75例在我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检测其重测信度及评定者间信度。同时进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精细运动部分(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fine motor,PDMS-FM),精细运动能力(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分析PDMS-FM原始分、FMFM各区分数与中文版QUEST各分测试项原始分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量表的平行效度。结果:中文版QUEST分测试项得分及总分具有优良的重测信度及评估者间信度(ICC值均0.890),中文版QUEST分测试项原始分与PDMS-FM、FMFM各区原始分间具有较好的平行效度(Pearson/Spearso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1=0.563—0.816、r2=0.389—0.830)。结论:中文版QUEST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腕手关节功能活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36例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腕手矫形器治疗腕手关节异常姿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2组患儿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进行评定,并测量患侧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MAS、PROM、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腕手矫形器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手屈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Gesell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 方法将13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4个月的引导式教育加一般综合训练和单纯一般综合训练治疗,观察2种训练方法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Gesell发育测试结果的影响。 结果粗大运动方面,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结果比较运用协方差分析(F=4.479,P<0.05),引导式教育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Gesell发育测试结果比较(F=37.80,P<0.01),引导式教育组优于对照组;引导式教育组治疗前后比较(t=24.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13.34,P&rt;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引导式教育可以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及整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治疗模式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的效果差异。 方法 选取2个不同的儿童康复病区划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应用组的康复团队经过系统的ICF-CY培训后,利用ICF-CY脑瘫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对脑瘫患儿进行评定,然后根据ICF-CY评定结果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对照组的康复团队则不进行ICF-CY培训和评定工作,直接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开始时(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分、粗大运功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辅助器具应用比较。 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在功能性技能和照顾者协助方面,2组患儿的PED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功能性技能:应用组t=10.370,P<0.001;对照组t=15.157,P<0.001;照顾者协助:应用组t=21.352,P<0.001;对照组t=8.757,P<0.001),且应用组患儿治疗后的PE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性技能方面:t=3.860,P=0.001;照顾者协助方面:t=3.401,P=0.001)。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应用组t=17.07,对照组t=20.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后2组GMFM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454)。除下肢矫形器外,应用组使用其它日常生活辅具的患儿亦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92,P<0.001)。 结论 基于ICF-CY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儿意识恢复的重要因素。 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43例PVS患儿并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干预(如Rood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药物治疗以及头部水针穴位注射等。于治疗3个月后对其意识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将其意识恢复与否作为结局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从而探讨影响PVS患儿意识恢复的重要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入选43例PVS患儿经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后,共有29例患儿恢复意识,其意识恢复率为67.4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时年龄、入院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分、治疗前PVS评分与PVS患儿意识恢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性别、损伤类型、脑电评分、发病后开始康复时间与PVS患儿意识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PVS患儿年龄越大、入院时BAEP评分、治疗前PVS评分越高,则患儿意识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运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定,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对大脑高级功能工作原理的最新研究、大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特点、近年来各种认知障碍康复治疗方法疗效的文献报道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随着FMRI与PET的应用,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的康复机理逐渐清晰,大脑高级功能的网络观及网络分析技术将在认知康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及应用前景,传统康复治疗结合电脑辅助技术将成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脑瘫患儿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从我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脑瘫儿童信息,比较和分析头颅MRI表现为PVL脑瘫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共患病等方面的不同。结果:共纳入2012例脑瘫患儿,进行头颅MRI检查并有结果记录者共1419例,PVL共645例(45.45%),早产417例(64.65%),低出生体重患儿375例(58.14%);在有PVL分级结果的321例患儿中,PVL分级为Ⅱ级者在孕周<32周脑瘫患儿中占比最高,为72.53%(8/77),孕周与PVL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出生体重方面,PVL分级为Ⅱ级者在出生体重1500~2500 g及<1500 g脑瘫患儿中占比分别为71.21%(94/132)和62.5%(25/40),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对大脑高级功能工作原理的最新研究、大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特点、近年来各种认知障碍康复治疗方法疗效的文献报道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随着FMRI与PET的应用,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的康复机理逐渐清晰,大脑高级功能的网络观及网络分析技术将在认知康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及应用前景,传统康复治疗结合电脑辅助技术将成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10周时记录2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分、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分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改良Ashworth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改善情况.结果 肌张力降低效果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7,P=0.006);在步态改善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F=24.284,P=0.000);粗大运动功能量表D、E区评价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F=0.072,P=0.790;E:F =0.000,P=0.985);在平衡功能Berg量表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150,P=0.700).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均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但在降低肌张力与改善步态方面周围神经缩窄术组明显好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