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5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到C级1例,到D级2例,C级8例恢复到D级2例,到E级6例,D级1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见的膝部韧带损伤,损伤后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如不及时修复,将导致膝关节其它结构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我科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关节镜下用4股半腱肌肌腱-钮扣钢板固定重建ACL14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18例,观察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采用Borden法测量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提示椎间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术前为(3.26±0.68)mm,术后1周为(6.03±0.89)mm(P<0.01);术后6个月为(5.89±0.78)mm,与术后1周比较变化不大(P>0.05)。颈椎生理弧度:术前为(2.55±0.48)mm,术后1周为(3.24±0.67)mm(P>0.05);术后6个月为(8.14±1.17)mm,与术后1周比较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4例,良9例,可3例,差2例。结论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可以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改善颈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ASD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内固定与否、JOA评分、D值、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的差异。同时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采用JOA评分和D值对ASD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年,共有46例出现ASD。ASD组与非ASD组在年龄、性别、JOA评分、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内固定与否、D值改变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8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顽固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4分±2.17分,比术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为5.33 mm±3.61mm,比术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结论 ASD的发生与颈椎前路手术中钢板使用和颈椎曲度恢复不良有关,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ASD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骨盆骨折多是高能量暴力所致的复杂性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骨盆的解剖位置,尽可能恢复功能.我院自1997年2月~2004年2月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退行性骨关节病已成为骨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利用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病6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逆行交锁髓钉与钢板治疗股骨髁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疗效。方法65例股骨髁部骨折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B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结果经过9~20个月的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100%,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钢板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4.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4个月。两组并发症包括骨不连、膝关节僵硬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其中关节僵硬发生率为14%。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和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坚强,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方法。髓内钉愈合率高于钢板,但膝关节僵硬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