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因子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心肺转流(CPB)中心肌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活化的影响。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PDTC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只。P组于CPB转机前静脉注入PDTC 30 mg/kg,C组静脉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全心缺血60 min,恢复灌注60 min。于CPB 5 min、阻断60 min及开放60 min时,用自制电钻取心肌组织,一部分置于30%甲醛溶液固定,制成石蜡切片,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及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另一部分置于液氮中保存,用于测定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结果在CPB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NF-κB p65及ICAM-1蛋白表达逐渐增强,MPO的含量逐渐增多,而PDTC能减少其表达和组织中MPO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PDTC能抑制CPB过程中NF-κB p65及ICAM-1蛋白的表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在超极化停搏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去极化停搏组(D)、超极化停搏组(H)、5-羟葵酸(5-HD) +去极化停搏组(5HD+D)、5-HD+超极化停搏组(5HD+H),每组8例。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20 min,以不同方式停搏40 min,再灌注30 min,对比观察:(1)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2)再灌注末取心肌并分离、制备线粒体,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3)平衡末、再灌注末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结果: (1)各组再灌注末大鼠心脏功能明显低于平衡末, 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均遭受不同程度损伤,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率压双乘积(DP)、冠脉流量(CF)有显著差异(P<0.01);(2)超极化停博组再灌注末心脏功能指标LVDP、LVEDP、DP、CF明显优于去极化停博组、5-HD+超极化停搏组、5-HD+去极化停搏组、对照组(P<0.01),电镜示: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遭受的损伤较轻; (3)超极化停博组再灌注末心肌线粒体活性氧产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其它3组(P<0.01)。结论:(1)超极化停搏能明显改善再灌注后心功能,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减少活性氧生成;(2)mitoKATP的早期开放参与超极化停搏,其作用可能通过保护再灌注后的线粒体呼吸功能,减轻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为再灌注心肌提供较好的能量供应,从而使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脏收缩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病态肥胖(morbidlyobese,MO)人群的麻醉风险有其特殊性,麻醉用药也因自身肥胖和体质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关于极度肥胖对麻醉药理影响的研究还相当有限。丙泊酚是病态肥胖患者最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之一,然而针对病态肥胖人群,其最佳诱导剂量的计算方法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MO人群基于体重计算丙泊酚诱导剂量的不同标量方法进行了比较。方法选取60例病态肥胖患者(体重指数≥40kg/m2),随机分组,分别根据总体重(totalbodyweight,TBW)或去脂体重(1eanbodyweight,LBW),接受麻醉诱导丙泊酚输注(100mg·kg-1·h-1)。对照组入选30例(体重指数≤25kg/m2),根据总体重确定丙泊酚输注量(100mg·kg-1·h-1)。患者手中注射器掉落作为意识丧失(10ssofconsciousness,LOC)的标记,此时停止输注丙泊酚。记录意识丧失时间和丙泊酚的输注量。结果在对照组与去脂体重为标准输注丙泊酚的病态肥胖组,意识丧失时间和丙泊酚的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总体重为标准输注丙泊酚的病态肥胖组,丙泊酚输注剂量显著增加且LOC的时间明显缩短。3组患者去脂体重与丙泊酚输注量之间均存在密切相关。结论去脂体重更适合作为确定MO患者全身麻醉丙泊酚诱导剂量的体重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探讨吡那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吡那地尔后处理组(Pina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每组9只。提取心肌线粒体蛋白质行双向凝胶电泳,应用质谱鉴定差异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结果: Pina组与I/R组比较,共发现7个差异蛋白质:Pina组NADH脱氢酶1α亚复合体10亚基(NDUFA10)﹑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2(NDUFS2)和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2(NDUFV2)表达低于I/R组;Pina组异柠檬酸脱氢酶α亚基(IDHA)和Δ3,52,4-二烯酰辅酶A异构酶(ECH1)表达高于I/R组;另有2个蛋白质点均被鉴定为ATP合酶δ亚基,一个蛋白质点表达升高,而另一个表达降低。结论:吡那地尔后处理可能抑制了复合体Ⅰ的亚基(NDUFA10﹑NDUFS2和NDUFV2)代偿性增加,但促进了IDHA和ECH1表达并引发了ATP合酶δ亚基发生磷酸化,这些改变可能均与吡那地尔后处理保护心肌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高级思维中枢,具有整合信息形成意识的重要功能,此功能主要由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成.星形胶质细胞占中枢神经系统的绝大多数,近期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存在相互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为某些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和麻醉药物的应用提供重要思路. 内容 从病理学、生理学及行为学方面综述前额叶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一些以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大脑损伤性疾病中,大脑前额叶皮质发生特征性改变的同时该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最终表现为明显的意识障碍. 趋向 星形胶质细胞主要通过钙振荡参与神经元的调控功能,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背景胸阻抗心动图(ICG),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无创性、连续性、可独立操作且经济有效的方法,用于监测心输出量。本研究比较了在静息状态下改变健康志愿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时,胸阻抗心动图(Niccomo装置)与经胸超声多普勒心动图对心脏指数(CI)的测量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5例健康志愿者(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36±6岁;体表面积1.75±0.17m^2),分别在3种实验条件进行测定:基础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10cm H2O)、下半身加压(用医疗抗休克裤对腹部施加30cm H2O的压力)。结果在所有测量中,胸阻抗心动图的信号质量〉89%。胸阻抗心动图与多普勒心动图测定的心脏指数(CITTE和CIICG)间存在着较弱但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36;P=0.002)。2种技术测得的心脏指数的一致性数值为0.94L·min^-1·m^-2(95%可信区间0.77—1.11);一致性可变范围为-0.47—2.35L·min^-1·m^-2,误差百分率为53%。施加呼气末正压+10cm H2O(r=0.21;P=0.31)或医疗抗休克裤(r=0.22;P=0.30)后,CITTE和CIICG的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胸阻抗心动图与多普勒心动图测量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的CI,两者测量所得CI的绝对值相关性较差,缺乏一致性。在血流动力学变化时,使用Niccomo装置测量心脏指数的变化也缺乏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8例行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肝癌患者,ASAⅢ~Ⅳ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监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再灌注期(新肝早期)及新肝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股静脉压、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凝血功能及血气和生化功能指标,并精确记录术中的尿量和出入量.根据背驼式原位肝移植各期的不同特点,对血流动力学、酸碱平衡、电解质、凝血功能、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结果 围麻醉期8例成功,康复出院6例,术后死亡2例(抢救性肝移植),出院后死亡1例(肝癌复发).无肝前期、无肝期HR与术前相比有较明显的增快,而在再灌注期则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在无肝前期、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尤以再灌注期最为显著.酸碱平衡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以再灌注期最明显.从无肝前期至再灌注期凝血功能进一步紊乱,尤其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再灌注期血钾和术前相比有明显增高,血钙则出现明显的降低;再灌注期体温下降明显.结论 提高原位肝移植麻醉安全性的关键是及时、有针对性的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酸碱平衡、电解质、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血再灌注对犬体外循环(CPB)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成年杂种犬12只,根据再灌注液成分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全血组(W组)和去白细胞血组(L组),每组6只。各组动物经麻醉和开胸后,建立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C组在心肌缺血40min后,于主动脉根部以2ml/(kg·min)灌入晶体再灌注液,持续20min。W组的再灌注液为新鲜动脉全血,L组在再灌注通路中加用一次性白细胞滤过器(LDF),再灌注液为去白细胞新鲜动脉血,余均同C组。L组分别测定滤过前后血液成分的变化。分别于CPB前、转机5min、阻断60min、开放30min和60min取冠状窦静脉血,检测血清IL1β和IL8浓度。并于阻断前、阻断60min和开放60min分别取心肌标本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检测,于阻断前、开放30min及开放60min测定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滤后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滤前;阻断60min后各组IL1β和IL8浓度均升高。阻断60min和开放主动脉后,L组白细胞数、IL1β和IL8浓度显著低于C组与W组。与C组和W组比较,L组阻断60min和开放主动脉60min时心肌组织匀浆MPO活性和MDA均显著降低。结论CPB中应用去白细胞血再灌注液可有效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活化白细胞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虽然含有钾通道开放剂(KCOs)的超极化停搏液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效果优于传统的去极化停搏液[1],但是去极化停搏液停跳速度快,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本文旨在观察超极化停搏液联合去极化停搏液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吡那地尔预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56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6)、吡那地尔预处理组(P组,n=16)和格列本脲组(G组,n=16).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再灌注模型,灌注充氧K-H液,待心率平稳10 min时,C组取心肌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补体C3a、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细胞核NF-κBp65表达;I/R组继续灌注充氧K-H液40 min;P组灌注充氧K-H液10 min后,灌注10 μmol/L充氧吡那地尔30 min;G组灌注10 μmol/L充氧格列本脲10 min后,再灌注10 μmol/L充氧吡那地尔30min.随后I/R组、P组和G组行全心缺血40 min,再灌注充氧K-H液.I/R组、P组和G组分别于心率平稳10 min、再灌注30、60 min时取8个心脏,测定冠状静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再灌注60或120 min时测定心肌组织MDA、补体C3a、ICAM-1及细胞核NF-κBp65表达.结果 P组再灌注期间CK、TNF-α、MDA、补体C3a、ICAM-1和NF-κBp65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吡那地尔预处理可减轻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炎性反应,可能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有关,从而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