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2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3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选择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个月。36例行PLIF治疗者,33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融合率为9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造影在决定腰椎融合节段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椎间盘造影术在决定选择腰椎间融合节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下腰痛(共56个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造影.根据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椎间盘造影结果制定手术计划,采用椎间盘切除,腰椎间融合术.术前、术后给予VAS、ODI评分以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本组均成功进行了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阳性20个,其中MRI显示只有17个为异常椎间盘.在椎间盘造影阴性的36个椎间盘中,18个MRI显示正常.MRI检测症状椎间盘的假阴性率为15%,假阳性率为50%.17例均接受了腰椎间融合术.ODI评分,术前平均51%,术后1周,1、3、6、12个月结果平均为15%,融合率100%,无一例发生并发症.VAS术前平均7分(6~9分),术后平均2分(0~4分),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椎间盘造影术可避免不必要的腰椎融合,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合椎间盘造影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更准确地选择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整形和关节外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9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脊柱外科椎间盘微创治疗。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我科应用该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9例,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家有  徐友高  唐运鹏  周定球 《广西医学》2004,26(11):1673-1674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方面因其具有三维空间精确复位和短节段固定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力学合理 ,固定牢固等特点而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我院自 1998年起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32例 ,疗效满意 ,固定牢固 ,神经功能Frankel大部分有  相似文献   
5.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6.
腰椎再手术的原因与临床分析(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28例腰椎手术失败病例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1~70岁(平均47岁).手术距第1次手术平均时间1年8个月(1个月~8年).再手术原因包括椎间盘切除术后再疝;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失稳;椎管、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对盘源性腰痛选择错误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一些腰椎术后严重并发症椎间隙、椎体感染;椎弓根螺钉误植;植钉后动脉瘤形成;脑脊液漏等.手术方法包括椎间盘再切除,椎管减压,利用内置物进行腰椎重建及融合等.[结果]手术时间50~350 min(平均213 min),出血量100~3 000 ml(平均760 ml).除1例因并发严重腹腔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随诊24~48个月(平均32.8个月),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由术前的(7.9±1.6)分和(52.4±7.2)分下降为(2.8±1.0)分和(18.34±3.6)分,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6.5%.[结论]对手术失败的病例应及时分析原因,在风险和利益的权衡下,及早手术可以使患者有最大希望的恢复可能,但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硬膜撕裂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椎管内黏连和椎管内控制出血是再次手术的最大障碍.放大、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前路Ventro Fix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技术特点。方法自2000年7月~2005年6月对1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VentroFix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40个月,平均14.6个月。植骨块融合,无圆棒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伤椎高度大部分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2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VentroFix具有安装简便、兼容性强、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前路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直切口作挛缩组织切断术,对25例49例臂肌挛缩症进行治疗,术后结果使全部患者因臂肌挛缩所至的运动功能障碍获得痊愈。该项手术切口小,疗效确切,不影响美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30例38个椎体PVP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50 min。术后2周VAS(2.7±0.2)分,与术前(8.0±0.2)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21.92,P=0.00)。27例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24.3月,胸腰背疼痛无再发或加重,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相邻椎体未见骨折。结论 PVP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和脊柱稳定性,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尤其多发性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6年3月期间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1(0.5~4)年。胸腰背部疼痛消失,X线示术后18个月内获骨性融合者21例(95.5%)。1例术后抗结核治疗仅3月,半年后复发,经再次病灶清除后愈合。术后脊柱后凸角度为10°±4°,平均矫正角度为12.5°。结论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但要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