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支架置入治疗的效果及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3组,即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A组患者行ERCP金属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观察B组患者则行ERCP塑料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A组的术后胆道通畅时间明显长于观察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观察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观察A组、观察B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观察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术应用于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获得良好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且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安全性较高,特别是ERCP金属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更能保证患者保持较长时间的胆道通畅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的表型及作用。 方法 收集番禺中心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标本60例及正常人网/腹膜乳斑标本10例。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通过CD68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 对照组、T1-3期组网/腹膜乳斑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4期组(P均<0.01);T4期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T1-3期组(P均<0.01)。网/腹膜M1型巨噬细胞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0.01),而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各组不同时点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及T1-3期组IL-10均低于T4期组,而L-12则均高于T4期组(P均<0.05);乳斑巨噬细胞IL-12的分泌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均<0.01),而IL-10的分泌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与临床分期特别是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淋巴结有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 结论 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表达主要受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和淋巴结有否转移两方面因素影响;T1-3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1型为主,对肿瘤细胞起捕获和杀灭作用;T4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2型为主,对肿瘤生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兴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58-259
目的 探讨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性的抽取了55 例运用自制瓣膜切除器进行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一共57 条肢体.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及体会.结果 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 增加到0.85.23 例严重缺血肢体患者的踝肱指数的平均值由术前的0.26 恢复到0.78,严重缺血肢体的挽救率为100%.全部患者在1~5 年得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是93%、87%、85%、77% 以及72%.结论 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效果比较好,同时采用重建手术更能够保证移植血管的畅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近二十年来19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19例症状各异,但以腰背痛、右上腹痛及双下肢水肿为多见。根据B超、CT或核磁共振(MRI)以及下腔静脉血管造影为主要诊断依据,但要明确肿瘤来源及性质需病理学检查。12例患者完整切除肿瘤,8例结扎下腔静脉,4例重建下腔静脉,其中3例单纯修补重建,1例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重建;完整手术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49±40)个月,无法切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11±6)个月。结论完整切除肿瘤是原发性下腔静脉肉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侧枝循环代偿充分时下腔静脉重建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和同期10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HP。结果〓10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8例检出HP,菌量为少量至中等量。212例结直肠癌病例中,92例检出HP,其中HP检出少量者44例,中等量37例,多量11例。HP与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均无关联,但与肿瘤发生部位有关。结论〓HP可能是结直肠癌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患者围术期机体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患者则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在术前1d和术后第1、2、3天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内所包含的Th1与Th2两个亚群的细胞含量、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以及Th1/Th2含量进行检测。分别在术前1d、术后第3天对CD3+CD汀细胞进行检测,同时检测CD3^- CD56^+ T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2与IL-6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_3^+ CD_56^+ T细胞及CD_3^- CD_56^+ NK细胞。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内Th1含量在术后1d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内Th2含量在术后第1、2、3d均低于对照组,Th1/Th2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d体内IL-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期观察组患者体内IL-6细胞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种不同的术式下,患者体内CD_3^- CD_56^+ NK与CD_3^+ CD_56^+ T两种细胞所受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出现的免疫功能抑制能够得到-定程度的保护,较好地支持了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法检测survivin、COX-2在46例正常结肠黏膜、58例结肠腺瘤、34例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和COX-2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和COX-2均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结肠腺瘤、结肠癌中表达率逐渐升高。Survivin与COX-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Survivin与COX-2蛋白在结肠癌的高表达提示两者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蛋白与COX-2蛋白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  相似文献   
9.
小口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内径4mm的聚氨酯微孔人工血管植入Beagle狗体内,置换一段腹主动脉,研究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化过程。该小口径血管具有以下特点:内腔偶联水蛭素以增加抗血栓性;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血管内表面孔径为40μm,并且管壁的孔径由内到外呈梯度增大。植入初始,人工血管内腔先吸附血浆纤维蛋白。14d见有少量梭形内皮样细胞生成。41d后形成完整内膜,由表面的内皮细胞单层和其下的平滑肌细胞组成。90d后生成稳定的内膜,平均厚度223μm。偶联水蛭素组和无偶联水蛭素组的通畅率分别为88.9%和75.0%。结果表明,改善抗血栓性、顺应性和微观结构可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性能,有效促进内腔自然内皮细胞化,显著提高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广泛型线粒体肌酸激酶(uMtCK)基因在肿瘤的中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uMtCK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uMtCK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潜在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 荧光定量PCR验证uMtCK在本中心结直肠癌生物样本库中的表达水平。小分子RNA敲低结直肠癌细胞内uMtCK表达,通过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和Westernblot检测uMtCK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潜在的调控机制。结果 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uMt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T分期(P=0.002)、N分期(P=0.002)、TNM分期(P=0.000)和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下调uMtCK的表达可显著抑制增殖能力、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逆转PI3K/AKT/mTOR信号通路。结论 uMtCK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