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清除补体攻膜复合物(MAC)的途径及其清除动力学,方法: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RH414荧光标记质膜双层,0℃组装亚溶剂量的MAC,37℃复苏后,LSCM实时监MAC沉积诱导的质膜囊泡化形成和胞吞,胞吐情况,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内皮细胞表面MAC抗原的清除情况,结果:MAC沉积后,内皮细胞有的质膜囊泡化形成,囊泡以胞吞和胞吐2种方式离开细胞,并以前者占优,37度条件下,内皮细胞清除表面MAC的半衰期约为5min。结论:内皮细胞可通过胞吞和胞吐2种机制清除细胞表面沉积的MAC,并以胞吞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HCⅠ类分子K^b(K^b-EGFP融合蛋白),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方法 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MHCⅠ类分子K^b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EGFP分子的上游,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抗性重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重组分子的表达及胞内定位情况。结果 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预期的重组质粒,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阅读框无误,转染COS-7细胞后的抗性克隆胞浆内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特征性地分布于细胞质膜,及核周、膜下的囊泡结构中。结论 所构建的K^b-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后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特征性分布,提示该重组分子具有野生型MHCⅠ类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胞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HCⅠ类分子胞内动态分布及分子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和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3.
IL-13和变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13是一种具有高度多向性的Th2细胞因子 ,它与IL 4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IL 13通过对单核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而参与变态反应。最近许多研究表明 ,IL 13在变态反应过程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对IL 13的分子生物学和在变态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随着研究的深入 ,IL 13可能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生物学方法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的新途径。方法 以有重要补体活化调节功能的膜补体调节蛋白CD5 5为靶点 ,以 β GaL为模拟病毒或肿瘤抗原 ,制备“IgG”型抗CD5 5×抗 β Gal基因工程双特异性抗体 ,并对该重组抗体真核表达后的结合活性进行初步的验证。结果 克隆的CD5 5抗体可变区片段为新的小鼠抗体可变区片段 ,经HEK 2 93细胞表达后的重组抗体显示了良好的CD5 5及Fc结合活性。结论 本研究为病毒性疾病或肿瘤的免疫学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针对人补体膜攻击复合物 (MAC)新抗原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 在兔红细胞表面组装人MAC ,分离纯化RBC膜蛋白。以初步纯化的MAC免疫Balb c小鼠 ,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 0骨髓瘤细胞融合 ,采用免疫斑点杂交的方法分别以纯化的单一补体成分C5、C6、C7、C8、C9和MAC同时进行阴性和阳性筛选。结果 获得了 2株仅与MAC反应而不与各单体成分反应的单克隆抗体。进一步以体外组装的补体终末复合物进行鉴定 ,证实所获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MAC复合物中C9分子暴露出的新抗原。经ELISA法测定 ,2株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和腹水效价分别为 1× 1 0 -3 ,1× 1 0 -3和 1× 1 0 -6,1× 1 0 -7;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小鼠IgG1亚类 ,轻链均为κ型。结论 获得了 2株特异性识别MAC新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 ,随着免疫学的迅猛发展 ,现代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许多领域 ,成为生物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近年来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 ,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深受学生的欢迎[1]。它改变了“一本书店、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提高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免疫学教学而言 ,多媒体辅助的计算机教学也极大地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  相似文献   
7.
补体攻膜复合物细胞非致死性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有核细胞能通过自身机制抵抗同源补体溶破,同时亚溶破MAC在细胞膜上沉积后,能刺激多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改变,包括产生活性氧、释放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膜蛋白表达和诱导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等,此称MAC的细胞非致死效应。这些效应是由MAC活化细胞跨膜信号转导机制介导的。  相似文献   
8.
微量免疫法制备小鼠抗人补体C9抗血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方法 ,制备抗人补体C9抗血清。方法 将鉴定好纯度的免疫原稀释至恰当浓度 ,以硝酸纤维素膜吸附抗原 ,将之埋入小鼠背部皮下 ,并再次免疫 1~ 2次。间接ELISA法鉴定抗血清效价 ,免疫印迹实验鉴定抗血清的免疫反应特异性。结果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滴定抗血清的效价约为 1× 10 -5,抗血清对正常人血清成分进行的免疫杂交实验得到特异性的C9蛋白条带。结论 以硝酸纤维素膜吸附抗原的微量免疫方案获得特异性和效价均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积极推进新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医学免疫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如何将“网络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噬菌体呈现颗粒交叉递呈过程中,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形成部位,及其与MHCⅡ类分子阳性区域和内质网标志物阳性区域的关系。方法构建呈现OVA257264表位的噬菌体颗粒,大量制备此重组噬菌体颗粒。巨噬细胞与重组噬菌体颗粒共孵育后,使用抗MHCⅠ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观察巨噬细胞中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形成的部位。使用抗MHCⅡ类分子、内吞相关区域标志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及能显示内质网的特异性荧光染料,观察巨噬细胞内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和内吞相关区域及内质网的关系。结果成功构建了呈现OVA257264表位的噬菌体颗粒,纯化并鉴定了此噬菌体颗粒表达OVA257264表位的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和MHCⅡ类分子阳性区域共聚,进一步染色发现此复合物位于转铁蛋白受体和LAMP1(晚期内体/溶酶体的表面标志物)阳性区域中,同时此区域呈现内质网标志蛋白阳性。结论重组噬菌体颗粒能在MHCⅡ类分子阳性、内体内质网标志物阳性的区域内完成交叉递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