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吞吐型通江湖泊和季节性湖泊特点,在长江流域发挥了重要的水位调蓄作用。鄱阳湖60%以上水域位于九江市境内,九江下辖的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共青、庐山区、德安等7个县区滨湖(简称滨湖县区),因此鄱阳湖九江区域的环境现状、变化趋势、存在环境问题等相对于整个鄱阳湖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鄱阳湖建设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开展对鄱阳湖九江区域的环境现状及对策建议的研究,希望能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点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gp13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上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时,gp130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在含有DC分化成熟所需的各种因子的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d和7d,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上gp130分子的表达。结果:gp130分子在单核细胞上低表达,经培养分化成熟成为DC后,DC上的gp130分子表达被上调,特别是在TNFα和抗CD40刺激型单克隆抗体存在下。结论:gp13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功能性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从而探讨其对B细胞、DCs表达的CD40分子激发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筛选、荧光标记、免疫印迹和竞争抑制等方法获得鼠抗人CD40mAb,以细胞增殖、分化抗原表达观察CD40mAb对B细胞和DCs的作用诳应。结果:经表型分析、Westem blotting鉴定和竞争抑制试验,证实5C11是识别人CD40分子的特异性单抗;5C11与转  相似文献   
4.
B淋巴细胞在胚肝及骨髓中生成并经过一定阶段的分化发育,再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扁桃体)作为成熟的sIgD sIgM B细胞,亦称幼稚B细胞;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B细胞经一系列连锁事件而成为分泌Ig的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这些事件包括特异性抗原识别、激活、扩增、体细胞突变、同种型转换和分化等。这些抗原依赖性事件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及非淋巴器官的不同区域,同时,B细胞必须与抗原以及T细胞、DCs等其他细胞发生接触及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细胞膜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来实现。其中最关键的膜分子之一是CD40分子。本文就B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分化过程中CD40分子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未有明确的统一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脱节,有“空”而“惑”的感觉。为此我们结合在生物传感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设相关专业技术课程综合实验的设想,可望弥补上述不足。1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学科特点传感器是信息处理系统的3个构成单元(传感器、通信系统、计算机)之一,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相当于人的感官[1]。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活性物质做敏感元件,配上适当的换能器所构成的分析工具。其中,生物敏感元件是…  相似文献   
6.
B淋巴细胞在胚肝及骨髓中生成并经过一定阶段的分化发育,再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作为成熟的sIgDsIgMB细胞,亦称幼稚细胞;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B细胞经一系列连锁事件而成为分泌Ig的浆细胞或记忆生B细胞, 事件包括特异性捩的识别、激活、扩增、体细胞突变、同种型转换和分化等。这些抗原依赖性事件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及非淋巴器官的不同区域,同时,B细胞必须与抗原以及T细胞、DCs等其他细胞发生接触及相互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行研制成的功能性人CD40单克隆抗体,转导CD32的L细胞和细胞因子建立体外研究人B淋巴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的CD40系统。方法(1)流式细胞仪分析CD40分子的表达;(2)在CD40激发型单抗与LCD32共培养中,加入IL-4及其它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服用血府逐瘀汤,对照组71例服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在疼痛方面和麻木无力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府逐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并探讨其在Grave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术检测了 19例Graves病患者和 11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 (CD2 8、B7、CD40、CD40L、 4 1BB、OX40 )的表达。结果表明 ,19例初诊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呈现异常改变 ,表现为CD3+ 和CD4+T细胞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CD4+ /CD8+ T细胞比值倒置 (P <0 0 1) ,共刺激分子CD2 8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减少 (P <0 0 5 ,P <0 0 1) ,而 4 1BB分子表达显著地升高 (P <0 0 5 )。随防 10例治疗后缓解患者 ,T细胞亚群失衡明显改善 ,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水平上调 (P <0 0 1) ,而4 1BB分子的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1) ,T细胞亚群CD4+ CD2 8+ 、CD8+ CD2 8+ 细胞数量均增加 (P <0 0 1) ,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 )的表达水平均下降 (P <0 0 1,P <0 0 1)。从而表明 ,T细胞亚群的异常及共刺激分子CD2 8、 4 1BB的表达改变与Graves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28分子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双标记CD4+CD28+、CD8+CD28+T细胞均显著减少(P<0.01),4-1BB分子表达显著增高(P<0.01);②患者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5),4-1BB分子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③患者治疗后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随病情缓解而上升(P<0.01),4-1BB分子随病情缓解而下降(P<0.01)。结论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28分子、4-1BB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对监测病情活动和判断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