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人各时期子宫内膜及蜕膜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种植失败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IVF-ET治疗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40例因男性因素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患者及5例正常孕早期患者作为对照,获取患者各个时期的子宫内膜及蜕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整合素αvβ3蛋白的定位和表达,并对所获得的结果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阳性反应强度。结果整合素αvβ3蛋白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增殖早、中、晚期及分泌早期内膜上均无表达,分泌中期、晚期内膜明显表达,蜕膜中表达最强(P〈0.05)。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同样存在周期性变化,但其在分泌中、晚期的表达要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vβ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呈现明显周期依赖性,与胚胎种植密切相关;而其在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弱,可能是导致胚胎种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周洁春  郑建淮  艾红  柏海燕 《重庆医学》2008,37(10):1096-1098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子宫内膜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2型受体(AT2)分布的差异。方法选择10例PCOS患者作为PCOS组,9例无排卵性DUB患者为DUB组,于黄体酮撤血后1个月左右分别行诊刮术。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各组子宫内膜AngⅡ及AT2表达进行细胞组分定位,计算机图像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量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螺旋动脉管周基质细胞的灰度值(灰度值越高,表达越低)。结果PCOS组子宫内膜腺上皮AT2灰度值高于DUB组(158.3±13.6 vs 147.9±11.4,P<0.05),其余各染色指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UB患者腺上皮AT2明显高于PCOS患者,不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可能与功血发病有关;PCOS患者腺上皮AT2较DUB低,腺上皮更易于增生,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子宫及卵巢局部均存在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参与新血管生成及细胞的增生与凋亡,影响子宫及卵巢的生理功能.AngⅡ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拟介绍AngⅡ对正常卵巢生理功能的调节,以及AngⅡ与PCOS的发病的关系,旨在为PCOS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及卵巢局部均存在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参与新血管生成及细胞的增生与凋亡,影响子宫及卵巢的生理功能.AngⅡ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拟介绍AngⅡ对正常卵巢生理功能的调节,以及AngⅡ与PCOS的发病的关系,旨在为PCOS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多表现为月经失调、肥胖、多毛、不孕等,病因至今未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IR及继之的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的病理生理基础.PCOS不孕妇女经促排卵治疗妊娠后常因自身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发生流产、妊娠糖尿病、妊高征、多胎妊娠等合并症,产科结局不良.充分认识PCOS不良产科结局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将对预防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PCOS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AngⅡ及AT2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2型受体(AT2)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12例曾接受促排卵治疗、基础体温双相的PCOS患者为A组,其中6例行诊断性刮宫(诊刮)术者为B组;1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妇女作为对照(C组)。于经前2~3d测血清生殖激素及子宫动脉和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WD)、阻力指数(RI)。同日B、C组行诊刮术,测子宫内膜AngⅡ及AT2。结果B组子宫内膜腺上皮AngⅡ灰度值低于C组,(P〈0.01),其孕酮(P)显著低于C组(P〈0.01),腺上皮AngⅡ与P呈正相关(r=0.969,P〈0.05),其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管周基质细胞AngⅡ与螺旋动脉RⅡ呈正相关(r=0.989,P〈0.05)。A组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显示率低于C组(P〈0.05)。C组螺旋动脉Vs与其管周基质细胞AT2呈正相关(r=0.731,P〈0.05)。结论PCOS患者经促排卵治疗后,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AngⅡ的表达高于正常,可能与P较低有关;分泌期子宫内膜血供较少,与螺旋动脉管周基质细胞AngⅡ及AT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及卵巢局部均存在独立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其主要活性成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参与新血管生成及细胞的增生与凋亡,影响子宫及卵巢的生理功能。AngⅡ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拟介绍AngⅡ对正常卵巢生理功能的调节,以及AngⅡ与PCOS的发病的关系,旨在为PCOS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抑制素和激活素在自然月经周期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均存在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卵子发育、成熟、受精及着床等有关,因此抑制素和激活素可能用于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抑制素和激活素对IVF-ET结局的预测作用,旨在为预测IVF-ET的结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刺激与短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治疗过程中卵子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中心就诊,曾先后试行短方案和微刺激方案IVF治疗的134例患者,共计268个IVF周期。以短方案周期为S组,微刺激周期为M组;按短方案周期的获卵数将S组分为S1、S2、S3组(获卵数分别为≤3、4~6、≥7个),三组患者曾采用的微刺激周期分别为M1、M2、M3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案获卵数及优胚数的差异。结果:①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及优胚数的比较,M组低于S组,其中M1均与S1相近,M2S2组(P<0.05),M3>S3(P>0.05)。③D2日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S1>S3>S2(P<0.01),M1>M3>M2(P>0.05)。结论:短方案获卵数≤3者行微刺激治疗,获卵数和优胚数无明显差异。微刺激周期优质卵子比率较高可能因为获卵数较少。不论是微刺激方案还是短方案,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以及优胚率并不总是体现卵子质量的高低,卵巢反应极差时优胚率反而可能上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并发颅内血栓形成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例IVF-ET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并获得成功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IVF-ET并发颅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预防和处理。结果:1例继发不孕患者行黄体期长方案IVF,hCG日E2为7083pmol/L,获卵18个,移植3个胚胎。取卵后第14天出现腹水,妊娠试验阳性,第15天出现头痛和颈痛,第17天突发神志不清和左侧偏瘫。MR和MRV证实左侧额叶及右侧额顶叶和颞叶皮层多发梗死灶,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予以降颅压、终止妊娠和低分子肝素处理。8周后患者除左手背精细感觉异常外余完全恢复。结论:IVF-ET并发颅内血栓是一个少见的可能致死或致残的并发症。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应是避免颅内血栓发生的主要措施。IVF-ET治疗中出现头部和颈部疼痛及任何神经症状,都要详细检查确定是否出现颅内血栓。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