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30例,其中MasonⅡ18例,Ⅲ型12例。术后随访时根据X线检查、活动范围及Broberg和Morrey功能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5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个月。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14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6.7%。MasonⅡ型组的疗效明显优于MasonⅢ型组(P<0.05)。结论:对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获得较好的肘关节功能,内固定物应选择微型钢板,对桡骨头切除要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2月使用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Ⅲ、Ⅳ、Ⅴ、Ⅵ型患者38例,术后早期进行非负重性功能锻炼,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及X线片随后评估疗效。结果:38例患者获得9~18个月随访(平均13.9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周。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接骨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有2例患者因半月板损伤致屈膝关节时疼痛,5例因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止点重建后前抽屉试验弱阳性。Merchant评分平均9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4%。结论:应用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易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近3年来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36例伤E1均I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3周。随访12—18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功能恢复良好,无髋内翻、关节僵直、断钉、脱钉、钢板松动、断板等并发症的出现。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总优良率89.6%。结论: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易愈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萎缩型肱骨干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自体髂骨植骨、髂骨骨板螺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18例萎缩型肱骨干骨不连.结果 18例骨折均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桡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自体髂骨骨板螺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萎缩型骨不连,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复杂型股骨髁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型股骨髁部骨折 ,即 AO分类的 C1、C2和 C3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88年收治复杂型股骨髁部骨折 2 6例 ,采用切开复位、L-梯形加压钢板、预弯的 AO支撑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 随访 6个月~ 3年 ,优良率达 84 .6 %。结论 认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股骨髁部骨折是可行的 ,术后应早期非负重性功能锻炼 ,对合并多处骨折者应同时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非透视下闭式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非透视下闭式复位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将 6具成人股骨干燥骨骼标本行股骨重建钉内固定 ,主钉插入深度以主钉近端平面与大粗隆尖部相平行为基准并保持 10°前倾 ,观察股骨近端 2枚松质骨螺钉的位置。并按此法在临床应用 18例。结果 实验组 6例 ,股骨近端松质骨螺钉位置良好 ;临床应用的 18例中 ,17例股骨近端 2枚螺钉在正位X线片上位于股骨颈骨质内 ,1例螺钉穿出股骨颈骨质 ;在侧位X线片中 ,18例螺钉均位于股骨颈骨质内。经过 3~ 15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 6个月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93 7%。结论 非透视下闭式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 ,具有设计合理与不用接触放射线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结果相比较,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适应证以及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996年8月~2002年4月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0岁以上新鲜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45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随访时间均为3~7年,转子间骨折组平均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5.5年。两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扶拐下地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未见因髋臼磨损而发生髋臼内陷甚至中心性脱位。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节置换及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6年6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108例80岁以上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B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A组50例,平均年龄86.5岁;B组58例,平均年龄83.5岁。A组随访12~60个月,平均35.5个月;B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4.5个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内科合并症及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住院时间短,负重活动早,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具有以下优点a)术后能早期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b)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率;c)能有效防止髋内翻;d)缩短住院时间;e)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及原理。方法:1998年7月-2002年7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28例,其中EvansⅢ型6例、Ⅳ型19例、Ⅴ型3例。手术以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28例患经0.5年—4年随访,优良率为85.8%。无一例死亡,未出现假体下沉、松动等现象。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