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脑肿瘤患者脑CTV、MRV、3D—DSA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松果体区肿瘤6例,脑膜瘤25例(镰幕脑膜瘤6例,窦镰旁脑膜瘤9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均为单发,术前判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窦)的显示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CTV、MRV、3D—DSA获得三维冈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且显示的肿瘤一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CTV优于MRV、3D—DSA,可作为判定金标准。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术前采用CTV、MRV、3D—DSA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窦)以及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静脉(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01—2013-12收治的10例行显微手术的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有5例行动脉瘤夹闭,3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实施瘤体切除术,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9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仍存在不全象限性偏离。结论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充分显露,并注意保护神经以及穿支血管,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9例ISR患者重复行CA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复置入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程度≤10%者6例,11%~20%者2例,>20%者1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造影复查狭窄程度仅1例加重,其余未改变。结论重复CAS治疗ISR患者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应用保护伞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方法共纳入60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为50%~95%)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分为保护伞组(30例)和非保护伞组(30例)。手术前后24h内行DWI检查,计数术后新发脑缺血病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结果①术后24h内行DWI检查,共18例患者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其中保护伞组6例(20%),非保护伞组12例(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共出现高密度缺血病灶41个,其中保护伞组14个,非保护伞组27个;病灶主要位于支架同侧,两组病灶部位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直径≤3mm的病灶共33个,其中保护伞组13个,非保护伞组20个;直径〉3mm的病灶共8个,其中保护伞组1个,非保护伞组7个,两组病灶大小构成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保护伞可减少新发缺血病灶的发生,尤其是直径较大的病灶,但术中仍可出现新发缺血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时期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表达水平,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平衡二甲基精氨酸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出血后不同时段(出血后1~3d、4~7d、14—21d)血浆ADMA水平。同期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连续或间断监测脑血管的痉挛状况。根据有无脑血管痉挛将38例患者分为血管痉挛组与非血管痉挛组。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组血浆ADMA浓度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痉挛组水平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d出现2例,4~7d28例,14—21d以后1例。4~7d时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ADMA含量较时间段的患者明显升高,与其他2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脑动脉瘤再破裂,1例重度脑挫伤脑疝死亡。6例治疗过程中新发脑梗死病情加重,经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ADMA参与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代偿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规CT和/或MRl检查已排除累及静脉系统疾病的6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脑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大脑深静脉和静脉窦的显示、构成、走形、引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两侧大脑内静脉无明显差异,大多呈相互平行的关系,但并非恒定,由前向后的走行过程中存在变异(前部呈上下位,向后渐移行呈平行关系),其间未见吻合支,最终均汇入Galen静脉。②基底静脉系变异较多,90%(104侧)汇人大脑大静脉;10%(12侧)汇人大脑内静脉的末端。(3)Galen均表现为单干型,变异较少,走行较直,根据MRV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I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Ⅱ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Ⅲ型,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构成;I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左右基底静脉构成;V型,由单支大脑内静脉和单支基底静脉构成。④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以及横窦引流优势,可将窦汇区的解剖形态根据CIV图像分为4型,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38例,左侧为主10例,基本相等12例。结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变异较多,CTV、MRV、DSA是显示大脑深静脉系统及静脉窦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劣,有助于判断代偿通道,对于临床诊断和手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总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例复杂Ⅲ型主动脉弓患者,均行经颈总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 结果患者术后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动脉瘤栓塞确切,出院时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后遗症,GOS评分5分;随访3~23个月,患者均无不适症状。 结论对于复杂Ⅲ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微创治疗,采取经颈总动脉穿刺操作,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视虚拟技术在神经介入治疗微导管塑型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未破裂窄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新技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2组均在术前常规行头颈部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新技术组应用透视虚拟现实技术重建4D影像呈现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开口方向,辅助微导管塑型;常规组实施常规介入治疗方式。比较2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成功栓塞2组共60例后交通动脉瘤,新技术组出现并发症患者1例,常规组出现并发症患者5例。新技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700±2.583)min]少于常规组[(55.800±1.6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透视虚拟技术塑形微导管,不但缩短了常规手术时间,而且可在术前评估动脉瘤开口、角度以及载瘤动脉是否狭窄等信息,增加了手术可控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8例,择期栓塞13例.结果 41例44个动脉瘤栓塞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2例巨大动脉瘤90%栓塞,其他均95%以上栓塞.结论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巨大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诊栓塞时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而使用支架,虽无相应并发症出现,但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治疗。结果术后搭桥血管通畅24例,闭塞2例。术后16例患者未发生神经功能的障碍,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OS):16例患者为5分,4例患者为4分,6例患者为3分,患者的优良率为76.92%(20/26),致残率为23.08%(6/26)。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