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省份海南省热射病患病人数与同期主要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2019年海南省东南西北中部共8大区域(海口、三亚、儋州、文昌、万宁、琼中、白沙、东方)所在地的各大医院热射病发生年份及月份的完整病例数。同期收集从全国温室数据系统网站了解到的当时海南省各气象监测点(海口、三亚、儋州、琼海、陵水、东方、琼中)记录的平均温度及平均相对湿度。对符合资料收集要求的共计177例热射病患者以及海南省平均温度及平均相对湿度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0—2019年热射病患病人数,较往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患病人数集中在5—7月,以6月份最多。2010—2019年海南省热射病患病人数与月平均温度(r=0.797,P<0.05)及年平均温度(r=0.801,P<0.05)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月平均相对湿度(r=-0.650,P<0.05)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年平均相对湿度(r=-0.172,P>0.05)未呈现相关性。结论 海南省热射病患病数近年来已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备“基本全年皆可患病;月平均温度越高,月平均相对湿度越低,患病人数越多”等明显特点,应当引起重视,注意相应防护。由于热射病通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加强气象监测,加强对热射病防治的宣传,引导海南省居民进行热习服,可预防或减少热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关文献428篇.纳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体解剖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文献231篇.进一步统计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人群分布、疾病特点、发生时间及地点分布等.结果①人群分布: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中,男:女=2.63:1.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1 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②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等.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为:突发(20.10%)、休息睡眠中(16.71%)等.有既往病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5516例尸解中,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为3186例,占57.76%(95%CI44.8%~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第三是脑源性猝死(9.21%).不同年龄组总体病谱构成不同,Pearson值为1145.321,P<0.001.其中0~3周岁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青年人多心源性猝死.31~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岁以上.并且,年龄不影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③时间分布: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P<0.001).猝死尸解时间中,3天内解剖者94.17%.④空间分布:2447例有地点记录者中院内猝死(62.73%)高于院外(37.27%,P<0.001).结论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猝死的预防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要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